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资本不看好、用户狂吐槽,智能可穿戴设备需要一颗“九转大还丹”

2017-05-09 09:43
来源: 镁客网

另外,基于对2017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调查,全球领先的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intel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最受欢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环,有52%的中国市民拥有智能手环。而在销量、普及率之外,Mintel的报告也显示,有32%的中国城市网民仅仅把智能可穿戴设备当成一种时尚。

虽然上面的两项数据仅仅只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相关数据,但一直以来,该类产品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缩影”。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因为实用性太差等因素,消费者对其了解和购买的欲望正在渐渐消减,而放到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大环境中,这又何尝不是一个“通病”?

基于市场和消费者,智能可穿戴设备应当吸取哪些教训?

以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的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人民币,发展至2018年,这一数据将接近于400亿元人民币。对于这些数据,虽然到时结果未必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从这两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即使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功能等方面都有着“硬伤”,也不妨碍其市场的增长。比如让智能可穿戴设备饱受“诟病”的2016年,在消费者、媒体等一致唱衰的时候,其销售数量的增加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事实上,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都有所增长,但当谈及“落地”之时,纵然是已经实现商业化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硬件设备,它们也没有实现该目标。

随着在市场中的沉浮,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而言,在实现“落地”之前,它们需要新吸收几点教训:

智能可穿戴设备应与物联网相结合,将“智能性”落实到位

纵观整个市场,除了VR头显等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流功能还是生理数据的的监测、通话等。单从期望实现的目的来看,这些功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当我们将之投放到市场,问题就会一一出现。

在4月底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芯动力”人才发展计划国际名家讲堂系列活动上,镁客网受邀采访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副教授David Atienza博士,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他表示,在过去几年中,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有所跑偏。以智能手环为例,大多数的产品是缺乏临床验证的,这使得很多用户对手环系统给出的数据持质疑态度。(更多观点详见:David Atienza博士专访:适用性是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关键所在)

目前,不仅仅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服装、智能跑鞋等设备的首要宣传点就是生理数据的实时监测,但这也是最为受到消费者诟病的地方。首先是数据的准确性无人能够保证,其实是数据的反馈效果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用,从而让消费者对这类设备逐渐丧失兴趣,直至弃用。

由此,在功能开发之际,如何与物联网相结合,让所收集的数据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真正实现“智能性”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所需要考虑的事。

智能可穿戴设备要能够从本质上脱离于智能手机,独立存在 全球领先的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资深科技分析师徐天韵表示,“年轻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接受度一定是更高的,不过纵观整体,由于缺乏突破性产品,以及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能够提供与可穿戴产品类似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面临可持续增长的挑战,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突破性产品和较低的入门价格是关键。”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当前智能可穿戴设备有些过于依赖智能手机,且在功能上也出现了过多的重复,从而在使用中显得不够便捷和多余。

不管是徐天韵,还是David教授或是McIntyre都曾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功能上要能够脱离于手机的依赖,并与一般智能手机功能做出区隔。由此一来,智能可穿戴设备才能体现出本身的独特性,从而一步步的渗透消费者生活,改变消费者习惯,最后在市场站稳脚跟。

其中,所谓的能够独立不仅仅是通过插入SIM卡实现通话的独立,更是能够将第三方APP或相关功能与设备进行完美融合,让消费者能够在使用某些APP时享受到不下于手机端的体验。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位要更为精准细化,而不是一揽子全包

前面也提到,当前,通话、数据监测等都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除了前面所说的,这些功能与智能手机的重复率过高之外,定位模糊也是一个问题所在。

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运动手表、智能医疗手环……这些都是针对某一细分领域而打造的产品。从当前的产品推出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运动智能手表新品被推向市场,而一些手环为了能够很好的显示数据,功能变得更为灵活,显示屏也成为了基础配置之一。

另外,从资本看好的情况来看,根据镁客网每周所做的投融资汇总统计,自年初至今,在300多起投融资事件中,关乎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的一共发生5起融资和1起收购:1家是从事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尖叫科技,3家是主攻医疗可穿戴设备的ReThink Medical、Verily和橙意家人,1家是专注打造运动可穿戴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共享平台的TuringSense;至于被收购的则是被Fitbit纳于麾下的智能手表公司Vector。

从这种种情况来看,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厂家,他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了“定位不够清晰”这个问题。从长远角度来讲,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相对于一开始一股脑的将所有功能加注在产品上,从某一细分领域为切入口,然后慢慢扩展,不失为一个好的迂回政策。

总结

从整体市场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是蒸蒸日上的。不过,在这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伪市场”,或者说“市场伪需求”。当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正在进行一轮洗牌中,Pebble、微软等或被收购,或主动退出市场。等到这一轮洗牌的结束,相信该市场“野蛮式的增长”行为将放缓,一些“硬伤”也将得到改善,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总结一下,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其所需记住的教训主要就三点: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将智能功效从表面功夫落实到实处;在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之外,多做出一些创新,而不是成为智能手机的附庸甚至是复制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出更多的独特性;术业有专攻,明确自身的定位,先将自身的根基打牢。

事实上,从本质来讲,这三点教训可以归纳成一句话,那就是基于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不可盲目为产品加载功能,而是在功能落实的同时又具备相当的独特性。这其中涉及到的是一个用户粘性的关键,功能真实有效,在具备独特性的同时且切中要害,如此才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硬件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