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圈无战事
过山车有多过瘾?CV圈大概最有发言权。
去年的CV领域,“资本寒冬”和“融资兴盛”两个词总是天人交战,难分伯仲,真实面貌如何一时间令人难以分辨。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大规模融资”发生在CV圈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成为AI领域新的商业投资战场亦不言而喻。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别”之处,CV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甚至开始“威胁”到传统产业和巨头厂商,如旷视、商汤之于安防界的海康、大华,云从之于金融界的各大银行,以及依图之于医疗界的疾病诊断。
而这样的格局,似乎随着云从最新一笔融资彻底发生了改变。
B+轮超10亿,云从一举将“四小龙”送上热搜
“四小龙”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让“亚洲四小龙”的说法一跃成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小龙”都是“强实力”的代名词。而现在,“四小龙”又一次火了,这次助它一臂之力上热搜的,是云从。
10月初,云从突然宣布超10亿元B+轮融资,让其估值一下子达到了230亿,彻底在CV独角兽行列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竞品公司”也纷纷被拿来做对比。行业将旷视、商汤、云从、依图这四家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技术的公司,进行了价值赋名,“中国CV四小龙”的称号一时间登上了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
而融资,作为最为关键的对比项几乎在每一篇谈及CV的文章中被提到。
为此镁客网对这四家公司的融资现状做了一个大致的复盘:
如此“成绩惊人”的融资进程,除了早前以“烧钱大战”出名的共享出行领域,恐怕再难找到其他。而更为关键的是,“计算机视觉”是以技术实力获取如安防、医疗、金融等B端青睐的行业,而非直接面对C端市场,需要大范围进行“用户圈地”的类型。
对于CV这一细分领域以及AI的商业发展而言,这显然是一件好事。资本助力技术,技术反哺市场。
然而走在最前面的四小龙,依然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中国CV四小龙”,四分之三已入BABA旗下
在CV圈融资道路上,其实有一位共同的重要人物。
除云从外,旷视、商汤以及依图三家公司的投资人名单中,都有一个名字,阿里巴巴。
“中国CV四小龙”,四分之三已入了阿里旗下。
而纵观这两年内阿里6起主要技术驱动的投资动作,包含了芯片行业的寒武纪、中天微,语音交互行业的先声互联以及以上三家CV小龙。论起比重,足见阿里对CV产业的信心。
而根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CV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
这是CV的机会,也是阿里的机会。
· 第一个被阿里相中,旷视和蚂蚁金服结于金融,却胜在了安防
彼时2014年,阿里首次触及CV领域。这一年,蚂蚁金服刚刚成立,而旷视则成立不到3年。
2014年AI浪潮尚未云涌,旷视也不甚有名,CV除了在安防界稍有应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几乎为0。巧合的是,蚂蚁金服初于金融界独立,正是需要“特立独行”之时,如何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利用打出名气、拿下市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显然,蚂蚁金服选择了从创新技术出发,用人脸识别系统为自己赋能而日后成为CV独角兽的旷视,得到阿里的垂青,也是源于它们在安防市场的布局。
子欲与君相知,拜于CV东风。
2011年,印奇从人工智能开山之地清华姚班毕业。除去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姚班 “实践与挑战”教学模式的耳濡目染,加之微软研究院的实习经历,他拉上了同在清华专功计算机视觉专业的唐文斌和杨沐,成立了旷视。技术导向的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精尖程度与崛起速度成正比。
于是,年轻的旷视凭借着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以“Face++”在2012年国内智能安防市场刚刚兴起、人脸识别成为市场刚需之时,一举成名。
据CPS中安网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仅2016年全国安防行业总产值就达到了5400亿元。虽然其中智能安防产业所占份额只有10%,但也足以让旷视飞速发展起来。行业皆知,凭借着深度学习和感知融合技术加持的“云+端”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旷视一家就拿下了智能安防市场过半份额。
之后的故事无需赘述。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广为人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挖掘,旷视的业务范围也不再仅限于安防,在新零售、智能云端、智能仓储、移动终端,还有如蚂蚁金服所在的金融领域,都有着重要布局。
网传信息显示,2017年旷视的收入达到了9000万美元并已实现盈利,预计今年营收将达2.65亿美元并获得5000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显然,旷视已经不在仅是一家人脸识别公司,而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CV智能算法及解决方案服务商。极具前景的未来,不仅吸引了如创新工场、启明创投等投资机构加入,更是引得蚂蚁金服在去年以4.6亿美元为旷视D轮融资站台,并早早的占据了董事席位。
眼见旷视高楼起,阿里的笑意更深了。毕竟既要吃肉,也要喝汤。
· AI就是人才战,疯狂融资能否干下这碗商汤
被行业戏称为旷视的“死对头”,也几乎是在投资旷视的同一时间受到阿里青睐的,就是商汤。或许可以换个说法,真正让阿里拿出钱“砸”的,是商汤的人才。这方面,双方携手成立“香港人工智能实验室”足以体现。
商汤科技CEO徐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当前可称上‘精通深度学习’的,至少要读过PHD(研究型博士学位),但中国在这方面人才最多200人,商汤包揽了其中的120人。”
而商汤的碗够大够直接“把中国深度学习方面的人才都储备了下来”。对于中国的AI发展而言,得人才者,不啻于得天下。而商汤最初团队得以被行业津津乐道的原因,不仅在于团队成员的起点都很高,并且是出自同一个师门。
2010年,徐立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深度学习视觉领域应用的先驱汤晓鸥教授以及其带领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师兄弟关系密切。其共同开发的三个CV算法不仅被视觉开源平台OpenCV收录,共著的《Image Smoothing via L0 Gradient Minimization》读后笔录更是图形学期刊TOG五年论文引用之首。
2011年,汤晓鸥和徐立所在实验室的几十个博士、教师开始研究深度学习,这也是学术界最早涉猎深度学习的一支华人团队。此后3年间,该团队的研究论文在CVPR和ICCV两大全球计算机视觉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29篇相关文章中,占比近一半。
建立商汤,是汤晓鸥和徐立在商业应用上走出的第一步。虽然相比于旷视,商汤入局晚了3年,但“后浪”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这一点,旷视看得见,商汤心知肚明,阿里也悄悄眯起了眼睛。
和旷视一样,商汤的目光也投在智能安防领域,它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平台级的AI公司,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提供商。
在商汤的对外发声中,曾坦言“公司在2017年已实现全面盈利,并在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联网娱乐、汽车、金融、零售等行业实现快速落地,业务营收连续三年保持400%同比增长。”而商汤CEO也在对外采访中称,“预计2018年营收增长300%。”
凭借着这股“熬浓汤”的气势,加之CV行业越发强盛的发展前景,获得投资人的心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仅今年,商汤先是在4月宣布获得了阿里领投的6亿美元,尔后又获得了包括厚朴投资、高通创投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C+轮6.2亿美元融资。从成立至今,商汤对外公开的融资就共有8起。
旷视+商汤,显然不能展现阿里对CV的信(野)心。在商汤平台化布局、旷视技术深度化的时刻,阿里需要一家能突破重围的公司。
困知勉行,才是真英雄。这一次,依图站了出来。
· 挺过了阿里云最难时刻,林斌带着依图打下了医疗半壁江山
相较于旷视、商汤这两个“外来的朋友”,依图和阿里的关系就亲厚得多了。其创始人之一的林晨曦,是阿里的资深校友和阿里云最初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2008年,在马云挖来王坚的同时,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以及分布式系统研究工作的林晨曦也加入了阿里云。
如果说,王坚是阿里云的制片人,那么曾是阿里云第一技术负责人、一手组建了阿里云“创始团队”,搭建了国内最大的分布式云计算操作系统的林晨曦就是总导演。
众所周知,阿里云创立早期走的极为艰难,就连阿里内部都不信任这个突然出现的团队。彼时的林晨曦除了负责技术开发外,还要肩负着谈业务的重担。阿里云和淘宝网的第一次合作就是他靠着几行代码“骗”下来的,而为阿里金融解决BUG也都是他的工作内容。
然而,阿里云还是经历了最危急的时刻。王坚曾在采访中对外称,“那段时间阿里云的离职率达到了80%以上”,而林晨曦每天都会收到的大量辞职信,连好友朱珑都劝他离职创业。
林晨曦选择了留下来他认为只有阿里云稳定下来他才能安心的离开创业。直到2012年阿里云成功时,林晨曦离职赴约,和精通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大脑科学、计算摄影学等多项技术的朱珑创立了现在的依图。
也因此渊源,在与阿里云合作搭建“贵州公安交警大数据实时作战云平台”以及城市大脑相关项目后,依图在其B、C两轮融资中得到了阿里旗下云锋基金的支持。
这段佳话可谓是,共患难,立真情。
和旷视、商汤一样,依图也看中了智能安防和金融领域,但鲜有人入局的医疗领域最后却成为了依图的招牌。
2016年依图医疗成立,由本科医学出身又转型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倪浩担任总裁,凭借着前4年积累的数据和核心技术,依图很快在肺癌筛查、儿童骨龄判读、乳腺疾病诊断、脑卒中诊断等领域落地临床诊疗辅助诊断和智能管理产品。仅肺癌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就已在全国近百家三甲医院进入临床工作实际使用中,诊断报告被医生直接采纳率超92%。
而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内AI医疗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超130亿元,今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后续还会持续膨胀。
在旷视、商汤拿下了安防、平台市场,依图拿下了医疗领域半壁江山后,CV界的最后一块大蛋糕就只剩下金融了,吃掉它的就是CV热搜的助推人,云从。
· 手持“国家队”尚方宝剑,云从走了另一条路
作为唯一一家没有入BABA麾下的CV新贵,云从另有背书。
相较于其他三家, 2015年才正式成立的云从算得上入局很晚了。但再看创始团队:CEO周曦师承“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S. Huang,在美攻博归国后加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参与组建了当时中科院最大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其余团队成员也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全球顶尖学府及研究机构。
与此同时,作为唯一一家同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云从现已完成的4轮融资的无一为外来资方,是一个十足十的“国家队”。
尽管手持“尚方宝剑”,云从的发展一开始并不顺利。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孙庆凯曾直言,“做学术和做项目完全是两码事儿,特别是刚涉足金融和安防领域的时候,什么叫低柜、高柜,什么叫手机银行、直销银行,我们都不懂。我们公司离中国银行总行只有短短1公里的路,但我们走了整整两年。”
试错赢得的是机会。日后的云从拿下了“中国银行业第一大AI供应商”的称号,包括农行、建行、中行、招行总行等在内的全国400余家银行均已与其展开合作,日服务量达2.16亿次。
除金融领域外,云从在安防、民航、智能硬件等领域也有布局。和商汤一样,横纵联合的平台才是云从的目标所在。仅2017年,其订单收入已达8.36亿元,预计2018年收入将突破15亿元,它成为了中科院唯一代表入选战略性先导科技的A类专项。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云从开始做AI芯片了。
当然,芯片市场那又是另一卷故事了。
回到国内CV四大应用领域,安防、平台、医疗、金融应用高地已分别被旷视、商汤、依图、云从分别占领,按照各自的发展情况看,未来地位似乎只会更加稳固。然而AI商业化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四小龙的压力也不比那些创企小。
不管是过去的互联网市场,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百家争鸣是亘古不变的驱动力。
CV创企层出不穷,巨头也在迎面出击
可能是“四小龙”太过出挑,行业内的关注仿佛已被局限。但实际上,盯上CV这一市场的,远不止这四家公司。其中,格林深瞳就是“威胁”之一。
2018年6月,成立了4年之久的格林深瞳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宣布成功获得中国农业银行安防设备4标。这也是其在前CEO何搏飞离职后,首次向外界宣布的好消息。行业猜测,这家跌跌撞撞了四年的公司要开始发力了。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是主攻CV搜索引擎市场的衣+,它也曾获阿里投资,也阿里云有着多项深度合作。尤其在传媒和广电方面,除了与7个牌照方密切合作外,还是帮助广电总局制定TVOS行业标准的唯一CV公司。
当然,诸如码隆科技、Video++等公司也都在近两年发展迅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至少有35家专攻CV领域的创业公司,加之地平线、图灵等CV相关企业,“四小龙”的竞争对手都不容小觑。
然而,相较于同在创业大军中的“友商”威胁,巨头的“挤压”则可能是致命的。
以智能安防市场为例,因为其是CV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阵地,占比达67%以上。而实际上,这一最大的市场正在被传统厂商反向“掠夺”着。如海康加大AI投入,不仅成立了研究院,还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推出后端产品“猎鹰”“刀锋”智能服务器,以及联合联手英伟达和Movidius发布“深眸”系列智能摄像机、“超脑”系列智能NVR、“脸谱”系列人脸分析服务器等多款产品。
海康之外,BAT三大巨头于CV产业的布局也愈加明显。尽管阿里埋了一根线在三大CV公司,但也没有忘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阿里达摩院14大研究实验室中,智能视觉实验室赫然在列;而随着阿里云拿下了杭州市第一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也同时大白于天下。
百度方面,从其几年前决定ALL IN AI开始,让与CV相关的一切成为囊中物就是成了它的重要战略。收购美国CV初创公司xPerception、大量招聘CV方向实习生、全线开放视觉技术等,都是百度为拿下CV市场而在技术、人才、产品及用户方面做的储备工作。
腾讯对CV的重视就加不言而喻。不仅直接将优图实验室升级为腾讯计算机视觉研发中心,并与《Science》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于医疗、自动驾驶、工业、零售、办公、文化、社会公益等十大领域全面发力;其AI辅诊开放平台“觅影”更是聚合了优图、AI LAB、APD架构平台部等核心技术及团队团队。就连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都直言,“计算机视觉发展或将开启AI‘寒武纪’。”
前有巨头入局瓜分市场,后有同行奋力直追,这样的情势下“四小龙”的市场压力可谓不小。
尽管如此,正如旷视之于智能安防、依图之于医疗、衣+之于娱乐时尚、地平线之于AI芯片等,在CV这个领域,除了平台化大战略外,拥有垂直优势,是各个公司必然的发展方向。
而之于CV,之于当前的人工智能,唯有百花齐放,竞争才有实质的意义。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免费下载】TE暖通空调系统高效可靠的组件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德州仪器嵌入式技术创新发展研讨会
推荐专题
- 1 格科微5000万像素产品再传佳讯 剑指中高端手机后主摄市场
- 2 Kvaser发布全新软件CanKing 7:便捷CAN总线诊断与分析!
- 3 Intel酷睿Ultra 9 285K首发评测:游戏性能一言难尽
- 4 小米15供应链谁是大赢家?市场高度关注这家企业
- 5 锐龙7 9800X3D首发评测:网游断崖式领先
- 6 国补加持!双11最值得入手的Mini Led电视来了!不买真亏大了
- 7 小米入局家用NAS市场!手机厂商要做NAS普及推手?
- 8 HUAWEI SOUND 用科技开创智慧音响新世代
- 9 工业加热技术创造烘焙奇迹:Kanthal AF加热元件以37.55秒创造世界最短披萨烘焙时间
- 10 瑞典Ionautics HiPSTER 25重磅新品! SiC晶体管引领HiPIMS高效镀膜新时代,镀膜效率显著提升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