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300亿收购芯片厂,佳能有什么野心?

2021-09-14 17:37
松果财经
关注

不知从何时起,数码相机开始失去了消费者的爱。

2020年,全球数码相机供货量同比上年大幅减少40.3%,降至885万部。受到疫情的限制,全球消费者的旅游出行次数减少,拖累了数码相机的销量。

随着疫情逐渐受控,数码相机市场的活跃度逐步有所恢复,并逐步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20年全球共发布29款数码相机,其中单反产品仅有四款,而无反相机则多达18款。无反相机已经成为行业新宠。

除了产品上显露新的趋势,数码相机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今,数码相机市场由日本企业维持着垄断状态。其中,作为全球顶级光学巨头之一的佳能,已经成为了数码相机领域绝对的霸主。

而处于数码相机行业顶端的佳能,仍在不断向着其他方向扩张。

近期外媒报道,佳能将以约300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价格收购加拿大芯片制造商Redlen Technologies。这则消息,将这家日本巨头企业推到了资本的风口浪尖上。

为什么这家光学巨头需要收购半导体企业?在这背后,究竟又暗藏了佳能怎样的野心?

全球顶级光学巨头“养成记”

一直以来,人类就执着于将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住。

从雕塑到油画,从速写到水墨画,现代艺术发展史几乎完全围绕着如何留住美好瞬间而不断的变化向前。

直到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所发明的“银版摄影术”,也意味着人类终于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将瞬间的美好留住。

在此之后,摄影技术接连不断地出现巨大突破。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以“胶卷”形态存在的感光材料,拉开了现代光学相机发展的序幕。

1937年,“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成立,其前身“精机光学研究所”最初只是为了研制出高品质相机而逐步发展起来,并研发出了日本的第一台35毫米胶平快门照相机“KWANON”。

到了1947年,精机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佳能从此踏上了成为全球光学巨头的路。

在更名后的1947至1970年间,佳能依托自身在光学照相机行业的技术优势,逐步开始进行全球化战略,先后在美国纽约、欧洲瑞士、南美洲的巴拿马开设分公司,将“佳能”品牌推向全球市场。

1949年时,日本恢复证券交易所,佳能借此机会完成了上市,所获得融资也为其后续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时间到了1970年,借助多年来在摄影器材领域积累的光学技术优势,佳能逐步开始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这一年里,佳能推出了日本首创普通纸复印机“NP-1100”,开始涉足办公器材领域。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办公产品业务与影像系统业务成为佳能的两大核心业务。

如今,佳能的办公产品业务已经超越影像系统业务,贡献了主要的营收来源,而影像系统业务上,佳能依然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厂商之一。

但危机正在悄然逼近佳能,并化作阴霾笼罩在相机行业的上空。

数码相机“已死”,智能手机“当立”?

同样是消费品的一种,单反曾经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原因就在于单反相机高昂的价格。

在摄影发烧友当中有一句顺口溜“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虽然只是调侃,但也反映了即便如今人均消费水平大幅上升,单反的花费仍然不是普通人所能支撑起的产品。

但在多年之后,虽然人们对于拍照的兴趣丝毫没有减退,但对于专业数码产品的热爱正在慢慢下滑。究其原因,就是智能手机的出现。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镜头逐渐从一个增至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五个,镜头的焦距、CMOS尺寸越来越大,手机的摄影性能逐渐逼近甚至超越一些低端的卡片机。

大部分人对于拍照的需求并没有高到与专业摄影相抗衡的水平,一台随时随地就能掏出来拍照的手机,显然更适合他们。

于是,人们对数码相机的“爱”开始渐渐消退。

近十年间,数码相机的销量已经跌落了超九成。在2011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11552.4万台,而到了2020年则跌至不足900万台。

与数码相机市场低迷相反的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则迅速突破十亿台,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12.94亿台,是数码相机的100多倍。

佳能也同样遭到了显著的冲击。

2017年开始,佳能营收开始加速向下滑坡,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其中影像系统业务更是连连下滑,拖累了佳能整体营收增速。

到了2020年,佳能全年营收31602.43亿日元,其中办公产品业务营收达到14402亿,占到了整体营收的30%;影像系统业务则仅营收了7122亿,只有办公产品业务的一半。

受到冲击的并不仅仅只有佳能,所有主流数码相机品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伴随着数码相机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一些相机巨头们开始寻求其他出路。柯达、奥林巴斯等老牌相机巨头纷纷退出相机市场,转向其他行业。

靠入门级相机市占率第一,佳能后劲如何?

目前,全球数码相机市场已经处于被日本企业垄断的状态。

Techno Systems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佳能、索尼、尼康、富士和松下五家日企占到了全球数码相机总供货量的93.8%,其中佳能、索尼和尼康三家就占到了超八成的份额。

而在这三家当中,坐在首位宝座的佳能独占47.9%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年增长了2.5%;排在第二、第三的索尼、尼康两家则分别占据22.1%和13.6%的份额。

为什么佳能能够占据如此之高的市场份额?又是靠什么获得了消费者的爱?这就需要从佳能的产品线说起。

摄影领域对于初入门的新手来说相对较为困难,这种困难尤其是体现在价格上。大部分数码相机的价格基本上都维持在千元以上,而且这还是没有包含镜头的情况下。普通的相机+入门镜头,基本上价位都会达到近万元的水平。

基于这种情形,大部分的入门用户在选择器材时基本上都会首先以入门级的相机入手。

佳能所做的就是在入门级市场有着丰富的产品布局,尤其是在各个价位有着完整的产品分级。

仅从近年来在入门级较受市场欢迎的微单相机为例,索尼的A6000系列的分级较差,各个价位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更多的只是对老产品的配置升级。

相较之下,佳能的微单相机产品仅在入门级就拥有如M6、M2000、M50三款不同价位的产品,较索尼等品牌的细分程度较好,方便入门级消费者根据自身的财力合理选择。

某种意义上而言,佳能能够占据如此高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入门级市场产线布局完善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为何随着入门级相机市场逐渐遭受智能手机的冲击时,佳能的营收会遭受猛烈冲击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说,智能手机对低端产品线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佳能影像系统业务的大幅萎缩,也是造成其营收下行的主因。

佳能总裁御手洗富士夫在2018年接受日本日经网站采访时曾表示,未来几年间相机市场会继续下跌,然后触底反弹,而未来专业用户及摄影发烧友将每年贡献五六百万台相机的需求量。

可以认为,佳能已经意识到虽然低端入门市场虽然帮助其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相机业务的不断缩水,低端入门机很难与智能手机抗衡,尤其是专业用户及发烧友将会是未来相机业务的主要用户。因此,对佳能而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已经迫在眉睫。

花钱百亿收购芯片商,医疗将成佳能的第二增长曲线?

作为数码相机的行业巨头,佳能不是没有预料到相机行业的颓势。

早在2013年,佳能收购荷兰奥西钠公司,扩展自己的商业印刷业务,2014年再次收购视频管理软件公司麦视通;2015年又斥资收购监控摄像头厂商安讯士,2016年,再出资59亿美元,收购了东芝医疗设备公司,进军医疗器械行业。

上述的几起收购,能够发现都与佳能的核心光学业务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其中的医疗业务,正是佳能所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

佳能在医疗行业的切入方向,同样是它的“老本行”医疗显像。借助自己在光学显像技术上的优势,佳能的CT、核磁共振(MRI)产品迅速地在全球市场上打开了出路。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佳能在全球CT扫描仪市场中拥有20%的市场份额,医疗设备业务正逐步追赶不断萎缩的影像系统业务。

财报数据反映出佳能这一战略正在释放巨大能量。2020年佳能医疗系统业务营收已经升至4361亿元,快速拉近与影像系统业务之间的差距。

由国外权威第三方网站QMED发布的《2020年医疗器械企业Top100》榜单中,佳能由上年的91位迅速跃升至了27位,如此迅速的增长也从侧面反映了医疗设备业务有着巨大的发掘价值。

而在另一方面,虽然相机市场正逐步萎缩,但是面向高端及专业领域的摄像设备仍然具备一定的价值。

智能手机的出现虽对中低端数码相机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但由于产品、技术上的局限性,智能手机难以威胁到专业用户以及发烧友。未来,佳能的路线或许将逐步缩小中低端产品,重心更多放在高端和专业级市场。

蔡司所走的路或许也能为佳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近期国内手机厂商vivo宣布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ivo V1,其中在影像系统上,通过与蔡司合作,vivo大幅提升了影像系统的性能。

事实上,近几年间,蔡司一直在加大与手机厂商在摄像领域的合作,通过授权、技术合作等方式发力手机影像市场。

相比手机厂商,佳能在光学摄影领域显然拥有更强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图像处理的“软实力”上。因此开放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类似于“华为莱卡认证”的模式收取技术授权费,也是值得佳能思考的一个方向。

结语

即使目前智能手机的摄像技术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之势,但与专业相机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从面向的使用方向上,两者都有各自的适用领域。

现在的佳能,尚处于转型初期,新业务尚还无法完成支撑起不断萎缩的旧业务。因而在短期内,佳能仍然将面临业绩持续下滑的风险。

但总的而言,佳能的基本盘仍然稳健,尤其是医疗器械等新业务保持着稳健的增长之势,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累积以及商业布局的逐步完善,佳能仍将有望为自己找到那条第二增长曲线。

文|松果财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硬件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