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董明珠再度否认“做手机失败” 做手机还是不是好生意?

2022-05-23 17:29
零壹财经
关注

来源 | 零壹财经作者 | 沈拙言

5月10日,在央视财经《财访》栏目与董明珠的对话中,记者 “市场认为董明珠做手机就是做错了,但是董明珠从来不承认,就是嘴硬”的提问,再度将“格力手机”这一话题引入公众讨论之中。

在手机圈,格力手机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董明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提及她的手机战略,以及格力时常发布新品、获得专利;陌生,则是源于格力手机问世至今,尚未出现一款旗舰产品,每一次的新品发布似泥牛入海不见声响,销量更是称得上惨淡。更没有出现过,与董明珠所说“5000万销量乃至一个亿销量”豪言相匹配的现象级产品。

做手机伊始,董明珠说“格力做手机,干掉小米是分分钟的事情”;手机面世后,董明珠说“手机市场将来华为第一,格力第二”;被央视记者提出文首问题之际,董明珠的回答是“成功不成功取决于,如果因为我做手机格力没了,那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格力有这个能力支撑,多一个研发项目有什么不可以?”

“董小姐”发言态度的变化背后,是手机市场从一个高速发展、迅猛扩张的增量阶段逐步进入到格局初定、稳中求进的存量阶段。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那么都2022年了,入局或坚持做手机还是不是个好生意?

襄王有意:大家都想做手机

董明珠为什么想要做手机?

答案很简单,她自己也曾挑明:做手机不是简单地争抢手机市场,而是根据自身家电业务做出延伸,手机是未来发展的“智能+”。

这一发展方向契合如今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趋势,智能家居正在走向更多家庭,手机被认为是智能家居生态中的核心组件与主控单元。PC也好,pad也罢,远没有手机这种“塞进口袋,千里之外便可控制家庭设备”的科技感与便捷性。

基于这种市场需求与远景规划,家电企业、汽车企业等相对较“传统”的企业都在向手机靠拢,意在打造一个科技生态,并尽可能地把这一生态中的主控单元——手机握在自己手中。

为此,“传统企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比如海尔电器的手机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尚属“互联网远古时期”。当然,彼时海尔电器的战略目光还没有前瞻到“抢占物联网核心”的地步,只能说是电器业务之外的拓展。

但海尔手机之后的发展不太理想,曾经创下手机佳绩的家电企业反而是长虹。

市场处于“大多数人并没有手机”的蓝海阶段,长虹集团斥资两亿元设立国虹通讯数码集团,在2005年拿到手机牌照,通过各项质量管理认证,并在次年冲入国内手机销售收入前10位。在接下来的年月中,长虹手机销量逐步走高,2009年销量破1000万。

在长虹手机销量破千万的前一年,一家名为“Apple”的公司推出了iPhone 3G,这一产品在手机界焕发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智能手机”这一概念随着iPhone成为手机界标杆产品而深入人心,时代在史蒂夫·乔布斯的影响下步入了新阶段。

智能手机最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一,是可以随意安装与卸载一些手机软件,而这一突破,让一些家电企业看到了智能家居的前景——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可以取代多数的遥控器,解决“家电越多,遥控器多到找不到”的烦恼,甚至科幻脑洞大开,实现一些电影里方能实现的操作,比如同期美国MARVEL的电影《钢铁侠》(Iron Man)中,托尼·斯塔克通过“J.A.R.V.I.S.”随心所欲地控制豪宅。

尽管窥见了一些智能家居的发展脉络,以及智能手机将作为智能家居的移动终端这一趋势,但多数家电厂商仍认为,即便到达智能家居时代,行业的话语权还是会在自己手里。智能手机做得再好,要实现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还是要和自己这样家电做得出类拔萃的厂商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科技化的生态体系。

所以在“功能机”(或统称为“非智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的这一时代,曾经在手机上布局的家电企业的反应显得有些脱节。脱节的原因除了市场嗅觉外,传统家电厂商在新兴的智能手机的研发上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外加家电厂商的技术研发、创新意识以及危机意识都有不足,进而陷入“产品转型”——“转型了但没完全转”——“已经没人在乎你的转型成果了”的尴尬境地。

通讯巨头华为进入消费电子业务中并发展迅速,对家电厂商是一个冲击,但不止是华为,由手机切入,以互联网生态思维发展,业务版图逐步覆盖各类智能家电的小米,给秉承着“我在智能家居生态中占据主要话语权”想法的家电厂商,敲响了警钟。

家电厂商终于坐不住了:你做手机的开始做白色家电甚至未来还有可能做黑色家电,那岂不是要革我等的命?

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局,便建立在这一背景下。一个空调霸主,传统白色家电响当当的巨头,为什么要和一个刚刚起步的手机厂商定一个以营收定高下的“五年之约”?

若在约定的五年节点上来看,2018年格力以总营收1981.2亿元击败小米1749亿元。后续雷军首次回应称,“五年内的赌注是输了,但是第六年我们赢了。”也是在这五年赌约内,格力开始做手机。

刚开始,外界对格力手机还是有不小的期待。首先,营收单一急于转型、抢占智能家居生态入口的商业逻辑简单清晰,几乎没有人怀疑格力做手机的决心,加上格力的资本实力,只要坚持做下去,总归能有所斩获;其次,格力有丰富的制造业经验,在很多人看来,格力的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品控能力甚至应该远远超过当时“为发烧而生”的小米;然后,格力由空调质量创下的口碑深入人心,“民族品牌”也是多数消费者心中的骄傲,只要能利用好格力的品牌势能,格力手机最不济也能挤进第二梯队。如果格力能集中资源做好产品研发设计和品宣,那么打响手机业务的第一炮并非没有可能。有了第一款产品的影响力,哪怕是亏钱赚来的影响力,那么后续产品的推出也就有了不错的市场基础,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中也能获得更多话语权。

然而格力的第一款手机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惊喜,以至于第一炮成了哑炮。一步错,步步错,第一款产品的失利,让后续产品更是举步维艰。“干掉小米是分分钟的事情”豪言与实际惨淡销量所形成的对比,似乎成为了董明珠的梦魇。格力曾经有句宣传语是“掌握核心科技”,但在手机业务上,代表科技能力的装机配置似乎总是落后于时代:2016年,格力手机二代搭载骁龙820处理器;2017年,格力色界手机仍旧搭载骁龙820处理器;2019年,格力手机三代搭载落后已久的骁龙821处理器;2020年,格力手机品牌名更改为大松手机,搭载高通骁龙765G处理器。同年同月小米发布的小米 11手机已经搭载了高通的新一代旗舰级SoC——高通骁龙888处理器。

外界一直对格力手机的“高价低配”颇有微词,但几乎没有人认为,格力手机的“高价低配”是主观意愿上的“宰客”。据猜测,或许是因为格力手机没有出货量的基础保障,缺乏对供应商的的议价能力,也很难让供应商定制独有的芯片和配件,导致只能用同质化甚至相对落后的产品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

尽管有董小姐的前车之鉴,尽管都知道做手机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感到危机的传统企业,还是不甘心在智能终端的争夺中毫无作为。

小米刚把下一个方向定为造车,雷军的“造车将是最后一次创业”话音刚落,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军手机领域。外加尚未得到官宣,但有部分媒体自称已经确认的“吉利收购魅族已经进入最终确认阶段”的传言,相比起重新建立一套手机的构思、研发、生产、运营、销售体系,吉利用已经具备成熟手机研发经验的魅族“借腹生子”,在当下手机市场,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不只是传统车企,特斯拉的马斯克也曾在各种场合表达了他对手机行业的向往,似乎所有的跨界,都有其“不得不做手机”的理由。

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到底多残酷?

神女无心:手机市场有点挤

行内、行外的厂商,都想用自己的品牌填充进每个消费者的手机屏幕,但在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手机性能提升越来越难、手机应用的性能需求基本稳定、疫情越发旷日持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趋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在逐步拉长,消费意愿的减弱,导致了行业形势急转直下。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2022年1-3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6934.6万部,同比下降29.2%。即便是踩在当前通讯需求点上的5G手机,出货量也同比下降22.9%。3月单月的手机出货量降幅更为惊人: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146.0万部,同比下降40.5%,其中,5G手机1618.5万部,同比下降41.1%。
一面是最近一个季度近三成的出货量萎缩,另一面是已经趋于稳定的市场格局。

IDC、Canalys也先后公布了其统计口径内的国内五大厂商的出货量与市占率数据,尽管因为统计口径或数据渠道的不同,在市占率排名上有较大差异,但在入围前五的厂商名称上,没有任何异议——荣耀、苹果、小米、OPPO、vivo占据前五,其他厂商瓜分五强之外的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在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虽然前五厂商的排名差异存在,但第一名与第五名之间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拉开巨大差距,出货数量上的差距也在200万左右,这意味着前五厂商处在一个非常胶着的竞争状态里。当然,出货量与其他厂商在伯仲之间的苹果,因为售价上的原因,在营收与净利润上将一骑绝尘——2021年,iPhone为Apple贡献了1960亿美元的营收,占全球智能手机总收入的43.75%,高于三星、OPPO、小米和vivo的总和。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里,众多玩家开始了配置内卷,CPU、拍摄能力、续航能力等手机要素不断突破。在行业上升期,上述要素无可争议的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引擎,若在市场需求减少的当下,其意义多少要打点折扣。正在进行“消费降级”的用户们,对当前业界天花板级别的性能显得并不那么热衷,对手机配置的需求从当初追求的“一步到位”转变为“够用就行”。况且,能够在手机的日常使用中最大可能地榨干手机性能的用户毕竟是极少数,剩下的用户都面临着“性能过剩”的烦恼。比如,一部iPhone到底还有多少隐藏的功能,几乎是所有数码博主们值得长期挖掘的话题。

对手机厂商而言,配置的更新换代需要巨大的研发成本,但这样的更新换代落到消费者层,已不再成为支撑消费者换机的唯一理由。Apple的A15芯片比A14芯片自然是要强上许多,但这个强往往体现在现在各种测评参数上,很难直接体现在消费者的日常体验中。

虽然消费者需求在转变、整个行业出货量在萎缩,但传统企业都在理智范围内,为过去十年智能手机上的不足而“补课”。以吉利为例,吉利可能并没有冲击国内手机厂商前五强的野心,新军也很难撬动原有寡头的市场格局,但只要在固有汽车用户里开始有人用自家手机,就是抢夺手机这一万物互联核心过程中成功的第一步。
若将视角放大,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手机从一个稀有物品走入了千家万户;第二个十年,智能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个十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应用场景是否已经达到瓶颈?触顶之后,何物能继续扛起原本智能手机所承担的一切?

马克·扎克伯格把这份希望寄托给了“元宇宙”,更具体一点,是VR/AR眼镜,以及其他的沉浸体验硬件设备。

但元宇宙也不是唯一解法。在物联网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便于携带、便于交互、功能强大、可以控制诸多物理设备的智能核心,在过去,手机确实离这个核心更近,但不是唯一。比如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耳机,都有望成为手机的替代品。

此外,不少人相信,我们未来很可能不需要智能终端设备拥有太过强大的算力和软件功能,借助云端服务器和5G通讯,我们仅仅只需要一块触控屏,就能实现的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甚至借助全息投影等技术,我们未来甚至可能连屏幕也不需要。

做手机,真的有必要吗?或者说,做手机,来得及吗?

如果为了打败小米,而先成为了小米,此时的小米已经成为了大米,你还有机会成为大米吗?

问路何方:格力还能不能做好手机?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董明珠至今并未承认手机项目的失败,她到底算不算嘴硬?

董明珠说格力有这个能力支撑,多个研发项目而已。以格力2021年1896.54亿元的营收、23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而言,养活一个手机研发项目确实足够。

那格力手机都在研发一些什么?

外界最为津津乐道的除了对格力手机实际自然购买量的猜测,还有格力拥有的超过400项手机专利。

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上,检索申请(专利权)人为格力电器且发明名称中直接含有“手机”的结果显示,发明专利于2014年开始集中大量出现。此后伴随着格力手机的产品发布,相关专利也在不断申请中。其中2016年达到数量高峰,2014——2020年,这一结果分别为62个、25个、128个、40个、88个、48个、5个。

2021年,格力电器申请的手机专利有10个,获得法律明确授权的有9个,全部为“外观设计”型专利,如“手机的控制蒸烤机的图形用户界面”(CN202130349476.7)、“用于手机的控制家电的图形用户界面”(CN202130447537.3)等。唯一一个非外观设计型专利是发明型,“一种手机相机厚度检测装置”(CN202111142916.7)。

外界也曾热议过2022年由格力电器、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关于“语音解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CN114387968A)专利,姑且不谈由专利形成产品需要时间的发酵,声纹识别解锁在其他厂商中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最终因为场景适配性没有完全铺开,格力手机如果要使用这项专利,要做成什么样的产品,还需要仔细思量。

另一个曾被热议的专利是“一种用于柔性屏智能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智能终端”(CN110225182B),根据专利描述,该专利的作用是在柔性屏展开至预设角度后激活柔性屏的响应区域。有自媒体解读为,格力手机这项专利剑指“折叠屏”手机,若有成熟的技术相匹配,或许能孵化出一款高端手机。不过也许需要先泼冷水,一款高端手机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折叠屏”技术或噱头,这个方向任重道远。

如果是在行业上升期,此类专利或许可以引爆一些市场对格力手机的想象力。可如今时势更易,格局初定,再结合格力手机的“过往战绩”,这种想象力不免大打折扣。

还是文首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基于前文中对格力入局手机优势的假设,如果在做手机之初,,格力手机能发挥口碑与性价比结合的优势,在市场撕开一块口子,不谈挤开当前出货量的“五强”,哪怕这个口子很小——在出货量榜单的“others”中占据更多比重,如今的格力手机状况也许大不相同,也不至于从董明珠信心满满的大杀器,变成如今的“可以支撑得起的研发项目”。

可惜世间没有如果。

       原文标题 : 董明珠再度否认“做手机失败” 做手机还是不是好生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硬件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