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023年「回首向前」:30款AR眼镜,4个维度,9个趋势

2023-12-28 13:51
VR陀螺
关注

文/VR陀螺 冉启行

2024 年的新年倒计时,在寒风中步步迈进。

回望过去一年,不禁让人感慨万分。2023 年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变革与魔幻色彩的年份。

世界的舞台被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剧本主导着,经济航船在起伏的波涛中艰难掌舵。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经济下行,像是警钟持续不断地摆动着。

然而,在这些逆境中,希望的火种依旧在摇曳发光。2023 年 AIGC 技术的澎湃巨浪搅动着智能革命的潮流,国产芯片的跃进在国际科技战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围。这些亮点成为过去一年中不可磨灭的印迹,预示着未来无限可能的到来。

XR 产业今年呈现出一片波云诡谲之象,虽有苹果、Meta、星纪魅族等大厂新品的强势亮相,呐喊着新时代的来临,但谷歌、腾讯、字节跳动、爱奇艺 XR 业务却在确定的技术与不确定的方向上左右彷徨。本篇为 VR陀螺 第一章「回首&向前-AR眼镜篇」。

全文共 8500 字,包括四个维度,共计九个趋势,预计阅读时间为 20 分钟,以下为内容概要:

一体式 AR 眼镜:得益于Micro-LED+衍射光波导技术的成熟,树脂等创新材料的使用,今年 C 端一体式 AR 眼镜的一大趋势是体积与重量大幅度下降,并且真正走向了“消费级量产”。当然,还有基于 Micro-LED 全彩合色方案的 AR 眼镜落地,也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分体式 AR 眼镜:分体式 AR 眼镜正在逐渐摆脱智能手机的依赖,移动主机盒子正在成为 AR 初创公司发力的重心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 AR 眼镜的交互,厂商还能基于主机构建自己早期的操作系统与内容生态。光学系统方面,分体式 AR 眼镜主要表现在持续的 FOV 扩大、MTF 改进、供应链技术优化,基于Micro-OLED+Birdbath/自由曲面的光学解决方案依旧是观影、投屏类产品的主要方案。

人机交互方面:戒指形态的交互正在成为新宠,特别是对于一体式 AR 眼镜而言,它提供另一个更加小巧、自然便捷和时尚的交互方式。AIGC 大模型的驱动之下,语音交互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读懂语言命令,带来更自然的对话交互。单目 SLAM、手势识别方面,虽有相关硬件发布,但受限于精确度、成本、应用场景等,落地 C 端仍需一定时间。

应用场景方面:一体式 AR 眼镜多主打信息提示、翻译、提词器、导航等。分体式 AR 眼镜在传统的观影、游戏娱乐层面,正在凭借移动主机盒子,多配件连接,拥抱「空间计算」,通过办公等场景的拓展,试图寻找新的市场增量。AIGC 大模型的出现与结合应用,也正在为 AR 眼镜带来新的场景内容与功能赋能。

2023 年,VR 与 AR 的边界线,正在 VST、OST 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加速融合。为更加聚焦行业发展,本篇主要以今年已发布、公开亮相的 OST 为主的 C 端 AR 眼镜品类进行切入,客观定性剖析,试图抓住那些已经形成或正在酝酿的行业趋势。

附 VR陀螺 2023 年 AR 眼镜统计表:

图源:VR陀螺

 产业趋势一:一体式衍射波导AR眼镜吸睛   单绿AR眼镜价格下沉,全彩显示落地  

2023 年,产业最明显的一个技术进步是轻薄形态消费级一体式 AR 眼镜的落地和商用。

据 VR陀螺不完全统计,2023 年发布的 30 款 AR 眼镜中,12 款为一体式形态 AR 眼镜,包括星纪魅族 MYVU、MYVU Discovery、雷鸟 X2、INMO Go、李未可 Meta Lens S3、奇点临近 QIDI ONE 等。

(一)Micro-LED+衍射光波导加速落地,轻量级AR眼镜价格下沉到千元市场

聚焦到 AR 眼镜的核心近眼显示系统上,整体来看 2023 年一体式 AR 眼镜中,主要以单绿色 Micro-LED+衍射光波导的技术路径最为引人关注——这里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轻量级,二是低价格。

相对于 Birdbath、自由曲面、离轴反射等光学方案,光波导可以实现更轻薄的体积、更高的透光率、更大的 Eye-box,通过纳米压印等微纳加工技术将 AR 眼镜的波导片做到类普通眼镜形态。并且在 Micro-LED 微显示器的搭配下,还能实现更高的入眼亮度,以及更小的光机体积。

以星纪魅族最新发布的 AR 眼镜产品 MYVU 为例,其搭载了仅 0.3 立方厘米的单绿色 Micro-LED 光引擎,据称只有一颗露珠的大小。为了进一步减轻眼镜重量,星纪魅族还采用了树脂材质的波导片。最终 MYVU 的重量成功控制到 43g,显示效果方面,MYVU 实现了高达 2000nits 入眼亮度,透光率达到 80% 以上。

MYVU(图源:星纪魅族)

轻薄形态、高亮度显示、低功耗长续航是实现 AR 眼镜全天候佩戴使用的必要条件。当然,就笔者看来,实现一款轻量级的 AR 眼镜 demo 并不难,关键是在于量产以及真正“消费级”的价格。

今年发布的产品中,不管是双目显示的 MYVU(2499元),还是 INMO Go(1799元),又或者是李未可 Meta Lens S3(2999元),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的趋势—— Micro-LED + 衍射光波导消费级AR眼镜量产,并且价格成功下探到千元级。

诚然,Micro-LED+光波导技术方案 AR 眼镜的全面落地和商用,离不开以 JBD、鲲游光电、莫界科技、至格科技、光舟科技等为代表的上游供应链技术的成熟。

(二)双目全彩Micro-LED+衍射光波导,开始落地商用

目前,单绿色 Micro-LED+光波导技术路径为轻量级消费级 AR 眼镜主要设计方案。

不过,在 Micro-LED 的全彩技术应用上,2023 年也迎来了长足的进步,从技术预研走向商用落地。主要代表产品包括雷鸟 X2,以及 MYVU Discovery 。两款产品在诸多细节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光学方案上的主要差异在于 MYVU Discovery 采用了基于树脂的衍射光波导,而雷鸟 X2 采用了基于玻璃的衍射光波导,双方团队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一定取舍,侧重点略有不同。

从 MYVU Discovery 上,我们看到了合色方案全彩 Micro-LED 光引擎极致压缩下的体积仅 0.4 立方厘米。据称,该光机 PPI 超过 6000,对比度为 100000:1,色彩显示为 1677 万,功耗为 300 毫瓦。配合单层衍射树脂材质衍射光波导,MYVU Discovery 最终实现最高 1100nits 入眼亮度以及30° FOV。

MYVU Discovery 光引擎参数(图源:星纪魅族)

另外,仅 2.85 mm 的镜片厚度(单层表面浮雕光栅),加上单树脂镜片仅 7.6g 的重量,让MYVU Discovery 即使在内置可穿戴平台骁龙 5100 芯片+600 毫安电池+双线性扬声器等零部件后,依旧保持 71g 的轻薄机身。

而雷鸟 X2则是“性能”的向上探索,采用了玻璃材质的波导片,在透光率上效果更佳,而且搭载了 VR 头显级别性能的骁龙 XR2 Gen1 平台,还增加了一颗 16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如此堆料”的配置,让其实现了更高的运算能力,以及第一人称拍照摄像头、SLAM 交互等功能。当然,这样也让眼镜的重量达到了 119g。

无可厚非,基于当前产业技术发展阶段,在 AR 眼镜上,兼顾外观佩戴、显示、性能与续航功耗,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对于厂商而言,只能做必要的切割,打造更契合自己品牌、产品生态、场景定位的产品,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与众不同。

2023 年,在一体式 AR 眼镜中,Micro-LED+光波导的技术方案在 C 端可谓大放异彩。特别是以 MYVU 为代表的树脂衍射光波导产品的量产,让我们看到了 AR 双目显示的重量下沉的“极限”。目前,基于 Micro-LED 的 RGB 合色方案虽还存在光学以及成本问题,但仍然实现了落地,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单片全彩 Micro-LED 技术。

提升光效和折射率、减轻眼镜重量,依旧是 AR 光学方案与厂商的一项长期课题。在一体式 AR 眼镜光学方案中,除目前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表面浮雕光栅方案外,刻蚀技术也值得关注,它是能够做到更大 FOV、更轻薄镜片的关键技术之一。另外,今年二维扩瞳阵列光波导与全息光波导技术的发展,也在左右着行业未来应用的发展。

雷鸟 X2(图源:雷鸟创新)

 产业趋势二:移动主机盒子成发力新宠  光学参数、穿戴体验稳步提升 

2023 年的 30 款眼镜中,有 16 款采用分体式设计,基于 Micro-OLED+Birdbath/自由曲面光学方案的 AR 眼镜在 2023 年依旧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代表产品主要包括 Rokid Max、Rokid Max Pro、雷鸟 Air Plus、雷鸟 Air2、ARknovv A1、XRany X1、XREAL Air2、XREAL Air Pro 等。

当然,相比于 2022 年,今年各大厂商的分体式眼镜在产品设计、人机交互、光学参数和市场售价上也有了更明显的变化。

(一)Micro-OLED+Birdbath分体式AR眼镜正在脱离手机

今年,在 AR 初创公司的产品生态策略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移动主机盒子”正成为了厂商们的“标配”物件。

2023 年 5 月,雷鸟创新发布消费级 XR 眼镜新品雷鸟 Air Plus 及多功能影音娱乐终端雷鸟魔盒,雷鸟魔盒内置主流视频平台,可观看大量超高清影视资源,支持无线投屏功能。雷鸟魔盒搭载了四核 64 位 ARM 处理器,2GB RAM+32GB ROM 配置,拥有 4900 毫安电池,重 165g,定价 799 元。

2023 年 6 月,XREAL 正式发布了 XREAL Beam 投屏盒子,配合 XREAL 的 AR 眼镜,能够为用户带来可悬停的 AR 空间屏(3DoF体验),并支持无线及有线投屏。搭载四核 64 位 ARM 处理器,采用 4GB RAM+32GB ROM,配备 4870 毫安电池,重量为 153g,定价 799 元。

Rokid Station(图源:Rokid)

2023 年 7 月,Rokid 宣布面向全球发布 Rokid Station(全球版),据称这是首款经谷歌认证的 AR 版便携式 Android TV™ 设备(国内版Station最早于2022年10月发布);8 月, Rokid 在杭州举办发布会,带来了 Station 升级版——空间计算主机 Rokid Station Pro。采用高通全新扩展现实平台第一代骁龙 XR2+,配备 12G RAM + 128G ROM, 支持 WIFI6 和 BT5.1,可以达到厘米级 6DoF 跟踪精度和极低 MTP 渲染延迟,售价为 3999 元。

2023 年 8 月,品牌焕新升级的 Xrany 元霓发布专为文旅展陈场景打造的 AR 智能眼镜 Xrany X1 和智能眼镜终端 Xrany Space1;2023 年 10 月,Nimo Planet 公司发布了便携式空间计算设备,包含 AR 眼镜 Nimo Glass、系统 Nimo OS 和小型计算机 Nimo Core.......

移动主机盒子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分体式 AR 眼镜的适配使用门槛,不管是作为一个连接手机的投屏器媒介,还是直接连接 AR 眼镜的运算单元。另外,独立的移动主机盒子还让 AR 初创公司得以在 OS 上实现更多差异化,在运算与生态上有了更多主导权,让 AI、SLAM 等算法等也能够更好走向落地。

移动主机盒子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智能手机的兼容难题,不过额外增加的主机盒子,对于消费者而言,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预算上升问题。当然,从长远角度来看,在移动主机盒子上运算的 AR 操作系统,形成的内容生态,未来也能够帮助厂商从分体式更好直接过渡到一体式硬件。

(二)光学参数稳步提升,体积重量下降

2023 年,分体式 XR 眼镜在光学参数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颠覆性的变化,更多的是一些视觉体验上的提升,以及光学供应链的优化。

譬如 2022 年雷鸟创新发布的雷鸟 1S 采用 0.68 英寸 Micro-OLED,而在 2023 年却采用了性价比更高、更小尺寸的 0.55 英寸 Micro-OLED,并且在刷新率上做到了最大 120HZ、亮度同时提升到 600 尼特,重量和 MTF 上等都有明显变化。

在 XR 近眼光学显示系统上,通常屏幕尺寸、FOV 与产品体积三者成正比,在实现与去年同等 FOV 的视觉效果的同时,采用更小尺寸的 Micro-OLED 可以带来更轻薄的产品体积——对于 AR 眼镜来说,重量每降低1g都是为了提升舒适性所带来的进步。

光学系统的改进,也离不开索尼 0.55 英寸 Micro-OLED 的屏幕像素密度较上代(0.68英寸)提升 21%,达到了4032ppi,在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核心显示参数方面并没有下降,反而是部分提升。

更小尺寸的 Micro-OLED 意味着可以在同一块晶圆上,带来更高的切割效率,帮助供应链以及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催动消费市场。

当然,Micro-OLED 尺寸的下降不会一直是趋势,想要做更大 FOV,屏幕尺寸必须要更大。目前不管是 0.68''、0.55'' 的 Micro-OLED ,在 Birdbath、自由曲面的光学方案搭配之下,最大的 FOV 基本只能维持在 50 度上下。

正如目前基于 VST 技术的路径的 VR/MR 头显产品所做的那样。伴随着苹果 Vision Pro 的推出,1.01、1.3、1.4 英寸的 Micro-OLED 正在加速入场,带来更高亮度、更高色彩显示效果,以及更大 FOV。

电致变色功能是今年 AR 眼镜应用的一个趋势之一,包括 XREAL Air2 Pro、ARknovv A1、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皆有标配该技术。

电致变色的原理是通过电的作用改变镜片的透过率等光学性质,让镜片从透明秒变墨镜形态,它的加入可以使得眼镜适应更多复杂光线环境下的使用场景。目前的消费级一体式 AR 眼镜中,暂未有该技术的加入,一方面是一体式 AR 眼镜通常续航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电致变色镜片的重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图源:小米)

 产业趋势三:多模态交互共存  指环+触控+AI语音+N 

不同于手机等 2D 屏幕点对点的指尖交互,AR 眼镜人机交互需要“介质”。

2023 年,AR 的人机交互已形成、并落地了诸多种形式。在交互方面,我们依旧可以按一体式和分体式形态眼镜来看。

(一)一体式AR眼镜:指环+触控+应用+AI语音

一体式眼镜通常主打轻薄,全天候多场景,受限于性能,在交互层面比较“轻”,主要包括指环交互、触控交互、应用交互、语音交互,这里再次借用了一下 MYVU 的发布会图。

图源:星纪魅族

凭借轻薄的体积,更时尚的外观,交互指环正在成为 AR 眼镜新交互介质。交互指环通常与 AR 眼镜、智能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并在其指环上设有触摸板、按键、内置陀螺仪,支持 3DoF 交互等。

比如 MYVU Ring, 它支持手势操作以及触控操作,例如手势自由切换、一键接听电话、单击触控键刷视频等。其他适配交互指环的 AR 眼镜目前包括雷鸟 X2、INMO Air 2、ARknovv A1 等。相对于诸如 HoloLens 中的视觉手势交互,虽然指环自带的IMU来实现的手势效果有限,但视觉需要在眼镜上至少增加一个摄像头,而如果要获得更好的手势交互,甚至需要多个摄像头以及深度传感器,显然与轻量化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何大部分企业选择在指环交互,并且通过其中的IMU来实现简单的手势交互的背后考量因素。

镜腿的触控交互与手机内的应用交互都是一体式 AR 眼镜比较常规的配置,这里我们可以直接跳过。看向今年的重点——语音交互。

当然,语音交互并不是一个新的功能,而是在今年 AIGC 爆火后,它有了新的能力。通过以 ChaGPT 为主的 AIGC 大模型,语音命令与智能助手的沟通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流畅。大模型版的 AI 语音助手不仅识别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还能通过学习个体的语音特质和使用习惯,不断优化个性化反馈。

用户在浏览信息、导航路径或执行命令时,所体验到的不再是单向指令,而是一种近乎自然对话的双向交流。这种智能化的交互,让 AR 眼镜不再是冷冰冰的科技产品,而是化身为一个有温度的智能伙伴和了解用户习惯的助手,时刻准备响应用户的需求。

(二)分体式 XR 眼镜交互变化:试水 SLAM、手势交互

在分体式 AR 眼镜上,除 Air 系列的观影、娱乐产品外,定位更高端的分体式 XR 眼镜在今年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摄像头”的加入。

对于一款 XR 硬件来说,摄像头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实现基础的拍摄摄像,还能带来诸如 SLAM 定位,手势识别等更高级的算法落地。

今年 8 月,Rokid 发布了定位高端的 Rokid Max Pro。与今年 3 月发布的 Rokid Max 相比,Rokid Max Pro 仅在双目中间多了一个摄像头,机身重量仅增加 1g,总重量为 76g,却具备了“以手势交互为核心的空间计算能力”,可实现 SLAM、微手势交互、第一视角分享、视觉定位 VPS 能力。

Rokid Max Pro

Rokid Max Pro 的一系列算法实现离不开底层硬件运算的支持,正如上文所述 Rokid Station Pro 搭载了高通骁龙 XR2+等较为高端的硬件配置。当然,定位高端的设备,价格并不美丽, Rokid 消费级 OST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 Rokid AR Studio 套装售价为 8998 元。

相比于大多数 MR 头显四目摄像头的标定配置,目前单目 SLAM 算法并没有达到特别精准且理想的效果。由于其无法像双目或者多目一样通过视觉夹角来计算深度信息,而是必须用摄像头捕捉到的前后帧加上算法来计算深度,所以受限于 IMU、摄像头的帧率以及算法,目前单目所实现的 SLAM 定位效果与双目仍有一定差距。只是在笔者看来,目前 AR 眼镜上的内容多为轻度交互,SLAM 的加入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交互维度,对于体验自身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除摄像头带来的手势交互以外,移动主机盒子上的一系列触控按键也成为了分体式 AR 眼镜的主要交互方式,虽然会带来的额外的“负担”,但无可厚非它是目前最为稳定、舒适的交互手段。手势交互虽然更自然,但是目前精准度以及手臂长期浮空产生的疲惫感都是一个问题,不过可应用于特定场景,带来更惊喜的体验。

其他产品方面,今年致敬未知首款 AR 眼镜 ARknovv A1 同样通过单目实现了 SLAM 功能,还有一体式 AR 眼镜雷鸟 X2 ,定位 B 端市场的 Xrany X1 等。

 产业趋势四:一体式AR眼镜主打轻量级应用场景  分体式拥抱空间计算,AIGC深入 

2023 年, AR 硬件消费市场百花齐放,既有超轻薄一体形态的 MYVU,也有超强性能移动主机盒子全面加持的 Rokid Max Pro。

在关于如何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 AR 眼镜的留存率、使用率问题上,各家 AR 眼镜厂商也是各显神通。

AIGC 大模型不仅使用于语音助手,辅助指令执行,在内容与应用场景层面,它也在为 AR 带来新的体验。

(一)一体式AR眼镜,主打信息提示、翻译、导航等 

有研究表明,普通成人每天要看手机 60 至 110 次。信息提示的需求,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产品上已经验证过了其刚需性。

而在 AR 眼镜上,信息提示的实现将迈向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即时性。因为与便携设备如手机和手表相比,AR 眼镜让用户无需低头或者抬手即可接收信息,这一改变对于保持用户专注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 AR 眼镜的头戴式近眼显示技术,信息能直接投射到用户的视线中,减少了获取信息所需的动作幅度,进一步减轻了与设备互动的生理负担。

信息提示(图源:VR陀螺)

传统 AR 眼镜的信息提示功能通常基于蓝牙功能——信息来自于最新通知。而在今年,伴随着手机厂商的入局,信息提示场景或有重大改变。正如笔者在此前文章中《对话星纪魅族卢勇,AR眼镜背后的产品、生态与商业思考》写到的那样,系统级权限的获取,将帮助 AR 眼镜扩展信息提示,用户将不仅能看到,还能与之直接交互。

除信息提示外,基于蓝牙能够传输的诸如音频、导航等功能,也在一体式 AR 眼镜继续深度优化。

去年,新能源汽车与 AR 眼镜的结合营销较多,主要以 Birdbath的分体式 AR 眼镜为主,与智能座舱结合提供移动大屏体验。而在今年上的星纪魅族 MYVU 系列产品上,我们看到了一体式 AR 眼镜+智能汽车的未来趋势,完成“导航的最后一公里”。

多端互联趋势不可逆,未来或基于 AR 眼镜诞生新的 AIoT。

MYVU Discovery(图源:星纪魅族)

(二)从观影娱乐,扩展到「空间计算」

摆脱纯娱乐化的标签,似乎是整个 XR 产业正在努力推进阶段性重要事项。

分体式 AR 眼镜“Air”系列,主要以观影娱乐为主,伴随着移动主机盒子的出现,SLAM、手势等算法的落地,定位更高端的分体式 AR 眼镜开始向着下一个计算平台靠拢。

通过 AR 眼镜 Rokid Max Pro、移动主机盒子 Station Pro、蓝牙键鼠,一套移动随身大屏计算设备即诞生——这是 Rokid 眼中的 AR 空间计算解决方案。

图源:Rokid

美国 AR 初创公司在今年发布的AR眼镜套装也宣称为“便携式空间计算设备”,与Rokid 类似,采用该套装包含 AR 眼镜 Nimo Glass、系统 Nimo OS 和小型计算机 Nimo Core。

为了致力于“生产力”,Nimo Core 配备了触控板和手持式触控设备 Air Mouse,便于用户访问Nimo 操作系统上的常用桌面生产力应用程序。该系统可以直观地导航常用的工作场所应用软件和自定义屏幕调整,并支持蓝牙鼠标、键盘和触控板等输入设备。

图源:Nimo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 AR 空间计算设备,今年 5 月,由 Magic Leap 的前高管创建的一家名为 Sightful 的以色列新公司宣布推出 AR 笔记本电脑 Spacetop,它能够提供一个虚拟的 100 英寸屏幕,显示用户所需要的许多窗口和应用程序,以便在任何地方完成工作。

据称 Sightful 从 XREAL 和 Wistron(一家与惠普和戴尔等笔记本电脑品牌合作的电子制造商)那里获得了现有的AR硬件,并针对性进行了深度定制。

图源:Sightful

要想摆脱纯娱乐的标签,建设良性且原生的 AR 内容生态是 AR 眼镜设备未来成长的关键。今年可以明显看见,关于 AR 的开发者招募活动、比赛开始慢慢流行了起来。各家厂商朝着更“AR”,更原生的内容方向发展,构建数亿自己的生态优势。

(三)AR+AIGC,正不断深化应用层

不管是一体式 AR 眼镜,又或者是分体式 AR 眼镜,今年一个共同的场景趋势是 AI 化的应用。

AI 大模型的接入正在为 AR 眼镜带来了体验上的巨大飞跃。以 ChatGPT 为主的 AI 大模型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势出现在 AR 眼镜中,比如雷鸟 X2 支持 AI 虚拟人对话,AI 识图等,主打 AI 虚拟人的李未可也实现了智能化交互能力的升级,在聊天、音乐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交互玩法。

致敬未知首款 AR 眼镜 ARknovv A1 也主打 AI 特性,通过单颗摄像头实现了 AI 识物,“炸出”现实背后隐藏的信息,同时它还基于开源绘图大模型 Stable Diffution 实现了 AI 图生图,将 2D 照片“拍出” 3D 效果,增强了一部分 AR 眼镜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图源:致敬未知

MYVU 系列两款眼镜也均接入了Flyme AI大模型,基于 AI 能够带来旅游攻略、学习计划、商业分析等等智能助手,这些智能辅助功能凸显了 AI 文字大模型与 TTS 的深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入,让 AR 眼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随身“AI”助手。

今年比较出圈的硬件 Ai Pin 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AR 眼镜,但在光学方案与交互上都上与 AR 眼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通过微投影方式将虚拟图像叠加在手上,摒弃了传统 APP 商店的做法,完全依赖系统级应用集成与 api 接口,通过 AI 大模型直接调用命令并得到结果。

该种 AI 与 AR 的应用方向,或是未来的重点发力点之一,通过 AIGC 命令调用、语义理解与传统应用 API 的结合,有望解决 AR 硬件性能、功耗、续航、体积、成本、应用生态之间的矛盾。

在此前 VR陀螺与星纪魅族集团高级副总裁、XR 事业部总裁卢勇对话时,他也曾提到“AR 现在还属于非常原始的状态。首先 AR 眼镜的系统形态,未来一定区别于安卓。因为眼镜天生就不是一个 APP 生态,不可能指望在眼镜上进入一个美团 APP,去秒杀,然后退出来,再进入一个饿了么等等。”

“AR 眼镜一定是以服务的颗粒度来组织整个系统,即我戴眼镜就可以享受这个服务,我不关心最后的服务由谁提供,当然也许可以指定某个渠道。最主要的是在眼镜的界面上,用户在系统层交互时,别再让用户去选择一个个的应用图标。所以, AR 眼镜天生就是打破 APP 生态的,但现在还没有人做。因为第一系统没进来,第二硬件端规模也还不够,非常受限。”

AR 眼镜与 AIGC 的深度结合是未来 AR 操作系统需要努力夯实的大方向,不过任重而道远。

 写在最后 

今年,AR 眼镜领域持续拓展其多样化现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一体化 AR 眼镜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通过树脂、硅胶等更轻薄的材料让产品变得更轻盈和便携。另一方面,分体式 AR 眼镜也在持续发展中,正逐渐摆脱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向着更高自主性的方向迈进。

不管是在 AR眼镜体积上“做减法”,还是在配置性能上“做增量”,各家 AR 厂商总体都遵循着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开发理念,不断在硬件设计、软件界面以及交互性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良,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产品。

在这一过程中,配件如交互指环等的配合使用,正在为 AR 眼镜带来更加自然和直观的操控方式。特别是 AIGC 大模型的涌入,对于 AR 眼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相对于手机、电脑等传统设备而言,大多数行业人士都会认为它是更适合 AIGC 发挥优势天然的硬件载体。

今年自称 AR 设备的苹果 Vision Pro 的发布,再次点燃了整个行业对于未来希望。而诸如星纪魅族等较大玩家的入局,也让我们看到了 AR 眼镜与手机、汽车的更多生态联动,基于对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在这分秒紧逼的新年脚步声中,让我们心怀激情与梦想,继续前行,迎接属于我们的 2024。

       原文标题 : 2023年「回首向前」:30款AR眼镜,4个维度,9个趋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硬件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