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OPPO、华为入局!手机主动散热复兴,是没活硬整吗?

2025-04-28 13:46
雷科技
关注

超薄散热芯片让「手机散热」复兴?

谁也没想到,几乎要被行业遗忘的主动散热技术,又被手机厂商安排了起来。

这次不是努比亚红魔,从@数码闲聊站多次爆料里得知,国产主流手机厂商将主动散热提上日程,OPPO开始专注性能赛道,将在K系列新机上引入小风扇,iQOO内部开始评估主动散热,还有一家搞定了IP68和主动散热风扇,有说法称这家厂商是华为。

image.png

(图片来自微博)

说得一点都不夸张,主动散热这项技术在智能手机上就没有火过,早期几乎只有努比亚红魔一家电竞手机品牌采用。随着处理平台的能效和电池能量密度提了上来,别说主动散热,电竞手机的生存空间也被压迫得所剩无几,有的电竞手机还没来得及用上主动散热,就已经草草收场。

而现在,手机行业突然又想起了主动散热的好处,都准备往手机里塞散热风扇了。旁路充电、35mm主摄、主动散热,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风口也被努比亚/红魔赌对了吗?

头部厂商入局,主动散热不再是游戏机专属

早在今年3月,@数码闲聊站爆料称iQOO评估主动散热技术时就说过,今明两年可能会诞生不少主动散热新机,TOP5有三家在测试,年内估计两家上新,有旗舰机也有中端机。这里说的TOP5必然不包括红魔品牌,而且目前来看红魔还会坚持主动散热方案。

2019年,努比亚红魔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内置主动散热风扇的电竞手机,风扇最高转速为14000rpm,每秒完成50次冷热空气交换。

image.png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红魔手机当时的思路简单暴力,直接在手机内部挖了一条贯穿风道,用一个小的高转速风扇将旗舰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带出。根据官方数据,打开散热风扇之后,机身表面温度下降3℃,核心温度降低5℃。

看似数字很小,实际上能给手机内部降低个3-5℃,控制发热问题,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买过2021年和2022年旗舰芯片机型的小伙伴应该更清楚,主动散热对手机的体验升级有多大意义。

经常看智能手机拆解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内部散热结构是由很多层VC均热板、石墨散热膜、铜箔、导热硅脂、后盖、中框总成等组成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热源产生的热量带出去,本质上属于“被动散热”。

小米12S Ultra等机型搭载的环形冷泵,当处理器等热源高负载运行时,冷液蒸发为气态并膨胀,进入蒸汽管道,蒸汽进入冷凝器后凝结成冷液,又回到补偿腔,以此在内部形成一个自动的冷热循环。

然而被动散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热量导出,热量最终只能依靠被动接触空气的方式辐射导出,效率不算高。相比之下,主动散热能在手机内部形成高速气流,更快把热量带出,优势一下子凸显了。

换句话说,主动散热能给手机内部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比如让性能调度策略更激进,长时间玩也不至于因为机身温度触碰到“温控墙”而被迫降频,散热背夹之类的都可以省了。

image.png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即便是不打游戏,长时间的高规格视频录制,以及高强度的拍照,都会给手机的散热系统带来巨大负担,比如4K60杜比视界录制、4K120慢动作录制,甚至还有专业Log模式......理论上手机对散热的需求一点也不低。

手机行业突然重注主动散热,小雷认为原因也很简单,大概就是现阶段的被动散热结构设计遇到瓶颈,导致手机很难承受长时间的高负载运行,需要更强的主动散热支撑。

但小雷更好奇的是,主动散热说得这么好听,为什么手机行业现在才想起来布局?

问世6年不瘟不火,手机主动散热身世坎坷

要回顾内置主动散热,基本上只看努比亚红魔的电竞手机就可以。严格来说,内置主动散热且量产,还把方案搞到相当成熟的厂商,就这么一家,第一款内置主动散热技术的手机发布至今,少说也有近6年了。

为何内置主动散热这么多年都不火?小雷总结了两个原因:

第一,内置主动散热系统需要在手机内部“挖”出一大块空间,用来做贯穿风道,添置高转速风扇。电竞手机不需要过多考虑机身尺寸,满足元器件集成,还能剩下一些空间给主动散热。

但常规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尤其是旗舰机型,大电池、影像硬件堆上去之后,留给主板的空间很有限。这些是旗舰机日常体验的下限,手机厂商不可能为了降低3-5℃的机身温度去冒险。

微信图片_20250427213444.png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第二,内置的主动散热系统需要进风和出风,既要有合理高效的风道,也必须要预留进风口和出风口。这相当于直接给手机开了两个“大门”,防尘和防水认证就几乎免谈了。游戏手机不做防水防尘认证没什么所谓,旗舰机不做,那多半要被网友口诛笔伐。

更何况,散热风扇运转的时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风道长期使用之后积灰,散热效果打折扣是肯定的。

换言之,想要让主动散热走进常规的手机/旗舰机,首先就要解决防水防尘、噪音、堆叠这几个问题。@数码闲聊站透露,目前已经有一家厂商解决了主动散热和IP68认证,还是一款旗舰机。

外界认为,这新机可能就是华为的Mate 80系列。

从性能开销去判断,内置主动散热的确能为华为的旗舰机提供一些增益,更好的散热环境换取更持久的高负载,主打影像的华为旗舰,一定程度上还是有需求的。

而OPPO的K系列,猜测是新技术的试水平台,探索一下高性能定位,再通过市场需求评估有没有必要留下来。

但不少网友认为主动散热风扇都是多此一举,更增加了进灰、进水的风险,效果还不明显,不如加大电池容量,或者给更好的影像硬件来得实在。至于散热效果如何,有没有不同于努比亚红魔的方案,还得看厂商的出牌。

超薄散热芯片,或许能让「手机散热」复兴?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伴随一些缺陷,这些不足往往是当下技术限制带来的。曾经的小屏手机因为续航差、发热大、配置阉割多被厂商放弃,现在电池容量不成问题,元器件堆叠有能力做得更紧凑,小屏机又回来了。

既然传统的风扇和风道不适合智能手机,有没有更理想的解决方案呢?小雷的答案是可能有。

不知道大家对Frore Systems Air Jet系列有没有印象,他们在去年的MWC展会上出现过,AirJet Mini的厚度为2.8mm,长度为41.5mm,重量仅为9克,最多能带走5.25W的热量,背压高达1750帕。

e9a1354639969d791a7fa5fa08ed514.png

(图片来自Frore Systems)

看似和散热风扇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这是Frore System公司推出的一种散热芯片,靠内部片装压电晶体形变和快速震动,产生强劲的风流带走热量。这种“风扇”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工作的时候很安静,也不会累积灰尘,目前是计划取代传统的笔电风扇。

对了,他们还有一款更薄的衍生版本AirJet Mini Slim,厚度为2.5mm,性能和AirJet Mini一样。

AirJet系列其实有机会为智能手机的主动散热提供一些启发,无论如何,它都不需要庞大且容易积灰的风道,小雷认为它更适合在集成度极高的手机上得到应用。

手机厂商当中,一加也发布过一项比较炸裂的主动散热黑科技,一加11概念版上就搭载了一套Active CryoFlux微泵主动液冷散热,借助微型的压电陶瓷作为“心脏”,带动管道冷却液流动,实现了主动的冷液循环。

这项技术没有在后续的量产机中出现,这是最可惜的。

好的技术总是要想象一下的,现在的旗舰芯片遇到高负载场景,该发热还是要发热,主动散热这东西万一真的有手机厂商给实现了,让手机的散热能力突破被动散热的瓶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手机主动散热起风,努比亚又赌赢一局?

努比亚和红魔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有前瞻性了,旁路充电、35mm主摄、真·全面屏和散热风扇很早就布局,甚至坚持了好几代,甚至还真的影响到了手机行业。

手机厂商重注散热风扇,说明散热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芯片能效起来了,散热器还是免不了。夏天就快到了,室外30℃的日子即将到来,对手机的发热控制和调度策略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微信图片_20250416102311.jpg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行业寄希望于主动散热是正确的方向吗?只能说高性能笔记本电脑都离不开厚重的散热,主打高性能的智能手机,或许也逃不开主动散热的加持。

可能真像小雷说的,不是主动散热不适合智能手机,只是适合智能手机的主动散热方案还没到来。技术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重新审视散热风扇对手机散热系统的意义。继旁路充电之后,今年还能看到智能手机的更多变革。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OPPO、华为入局!手机主动散热复兴,是没活硬整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