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已去:国产OLED屏逆序 追赶韩系厂商
国内原材料依赖进口
虽国内已经紧锣密鼓地布局OLED面板的生产线,不少LCD 面板厂商也转型OLED。但与LCD产业链一样,OLED面板产业链较长,设计零部件、产品多,技术路线多元。而其上游产业链,也就是原材料(ITO 玻璃、有机发光材料、驱动IC 等)这一环节话语权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几乎一片空白。
由于技术门槛更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学模片等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权基本掌握在海外厂商手上,国内能实现规模量产的原材料不多。日本厂商Tokki 和Ulvac 在蒸镀等关键设备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在材料方面,出光兴产、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韩、德、美等国的企业掌控着各自的专利。反观国内,虽然也有不少投资热点放在上游产业链上,如发光材料的万润股份、IC 驱动的中颖电子,但都未能形成一定规模,更多处在摸索过河阶段。
当然,OLED中游产业环节,也就是面板制造方面,目前中游的OLED 面板产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 等传统LCD 厂商手中,中国面板厂商投入的力度以及增长速度相当可观,京东方、深天马以及柔性屏3D 曲面玻璃蓝思科技,已开始布局OLED 产线,预计在今年前后将形成一定的产能规模,有望在OLED 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OLED技术的下游终端竞争就更为激烈了,市场增速巨大,主要有两部分,在大屏电视方面,定位于高端的OLED电视,很好迎合了消费升级趋势,而随着日系家电的退出以及国产家电TCL、创维、海信等海外影响力的增加,终端发力刺激供给侧的发展还需要看国内电视厂商的投入力度。
小屏幕方面,苹果公司应用AMOLED屏于自家产品,无疑给整个智能手机板块带强大的示范效应。而LG、三星、华为、OPPO、TCL 等国内外电子产品厂商都在2016 年加紧布局OLED 相关产业。除此之外,OLED 在汽车和航天、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展前景广阔,其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产业呈“三国鼎立”格局
除老牌面板巨头外,互联网新宠也携巨资跻身布局,整个产业形成了以韩国、中国、日本“三国鼎立”的格局。除韩、日面板厂外,中国大陆面板厂也不甘落后,各地纷纷上马OLED面板生产线,京东方、和辉光电、天马、维信诺现已具备了少量OLED产能,并呈积极追赶之势。
当然,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企业始终牢牢掌握上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与原材料,但在OLED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OLED厂商逆袭,挤进OLED产业链的前列并非不可能。尤其在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在政策鼓励下,加上中国厂商资金的大手笔投入,吸引上游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合作,并拉动上下游共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OLED供应能力不足与需求量激增的矛盾也恰恰成为国产面板企业弯道超车的契机。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汽车检测的最佳选择看这里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 1 HD4850神迹重现!RX 9070 XT首发评测
- 2 RTX 5070海外评测:有史以来最糟糕70显卡、NVIDIA说谎
- 3 650亿美元,Meta开始押注下一个硬件
- 4 RTX 5070首发评测:DLSS 4提升超4倍!4K游戏不再是高端玩家专属
- 5 游戏和生产力第一次同时最强!锐龙9 9950X3D首发评测
- 6 技嘉RTX 5070超级雕评测:DLSS 4让中端显卡也有顶级游戏体验
- 7 影驰RTX 5070 Ti金属大师白金版OC评测:全新设计 颜值也追上性能和做工
- 8 iGame RTX 5070 Ultra W OC 12GB首发评测
- 9 CPU超越14900HX、核显强于4060!ROG幻X 2025评测
- 10 联想AI PC的生死时速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