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GPU/CPU 传感器 基础元器件 网络通信 显示 交互技术 电源管理 材料 操作系统 APP 云技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制造 其它
应用: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VR/AR 机器人 无人机 手机数码 汽车 平衡车/自行车 医疗健康 运动设备 美颜塑身 早教/玩具 安防监控 智能照明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一文盘点中国商业航天:民营火箭的两类瓶颈和三大趋势

2019-01-07 09:45
智能相对论
关注

民营火箭企业们的两大瓶颈

2018年民营火箭消息不断,2019开始或将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在此之前还需要突破下面两大瓶颈。

1、上游议价能力仍待考验

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原材料购买能力是决定火箭研制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个方面来看,我国的材料提供商多为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如宝钛股份、钢研高纳等,航天科技集团下的上市企业也在上游环节中有着价格优势的地位,而民营火箭公司对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环节的议价能力相对一般。

另外,一旦民营火箭进入量产阶段,保障零组件配套商按时交付可靠的零组件将成为各家火箭公司的关注重点。也就是说,外部采购也会带来相当的质量控制风险。

作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标杆”,Space X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便是自建供应链。截止目前,已经有85%的供应链完成了自建,及独立生产测试火箭的各个部组件。曾经,火箭的航天电子系统造价通常超过1000万美元,如今,Space X自行研制的运算系统成本仅略高于1万美元。

在国内,第一梯队的民营火箭公司中仅有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在自建工厂。据了解,两家拟通过自建研制保障设施来缩短供应链,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民营火箭热”的泡沫化或成问题

航天热背后,民营航天公司一涌而起。目前来看,中国民营火箭根据市场估值可以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蓝箭、星际荣耀、零壹等几家公司,目前新一轮的预期估值均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第二梯队包括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灵动飞天、深蓝航天、翎客航天等公司,目前估值多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

从全球范围来看,火箭的热度一直在上升。Space X在2018年完成的I轮融资,估值已在280亿美元以上。相比于2002年A轮的估值已翻了4300倍,相比于2010年F轮的估值已经翻了30倍左右。

但是,在“火箭热”的大好形势下,民营火箭泡沫化初现,部分没有产品、技术“过时”、和同“国家队”技术路线同质化、甚至PPT公司也受到关注,光环背后存在隐忧。

前几年的大火的“造车新势力”,也曾陷入泡沫化的困境,最终被资本抛弃。当年,游侠汽车展示了一款名为“游侠X”的概念车,与Model S外观几乎一样,连内饰和中控系统KITT OS也与特斯拉类似。没有自主技术,没有人才团队,这家急于求成的公司成为PPT造车的代表,“50个人”、“482天”、“自主研发底盘”这些原本饱含着汗水和泪水的情怀词组变成了用于拉投资的筹码。

这是产业在上升时难以避免的问题,然而,做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懂得行业的逻辑,航天行业做的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制造,而不是用噱头去吸金,从业者必须回归本源。中国商业航天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更需要冷静、有序的发展,投资者、媒体和普通民众也需要更加理性地参与或认识这一行业,从而促进行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民营火箭三大趋势

火箭研制与发射等上游产业最后的进入将集中在2019年上半年,未来1—2年的商业航天企业将会迎来第一次洗牌,而不同战略的火箭制造商路径差异体现在发动机、液燃料、大小,基础设施保障等,这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营火箭的发展趋势。

1、民营基础设施能力开始建立

火箭的制造过程涉及发动机的密集试验、热试车等过程,如果进行标准化量产和火箭总装还需要庞大的设施空间。就两类火箭而言,固体发动机的制造由于燃料风险高,一向都由国家把控生产,发展相对成熟稳定;液体发动机的研发为了不影响研发进度,则具备自建试车台的必要性。

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能满足现有国家型号研制要求,但与美、德、俄罗斯等航天技术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设施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国家队的设施仍要以超负荷的状态满足国家任务试验需求。

如今,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要求下,完善包括试车台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内外民营航天企业发展共识。国内蓝箭航天在湖州的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程已经通过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这是国内首个民营火箭和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民营火箭制造工厂;零壹空间在重庆两江的工厂也在筹备过程中。近日,据36氪报道,同属于“第一梯队”的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宣布将新融资用于运载火箭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总装总测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目前看来,第一梯队的民营航天企业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投入。

2、“液体火箭”打开新思路

上文提到,相对于传统固体燃料火箭来说,液体火箭有着显著优势。而在各种推进剂组合中,液氧甲烷成为公认的最佳选择。

在液氧甲烷之前,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这三类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发动机也曾被工程师们广泛研究。综合比较来看,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虽可在常温下存储,但比冲低、价格高且具有挥发性和毒性;液氧/液氢理论比冲最高,但是液氢价格极高,且密度极低,导致发动机需要过大的贮箱储存液氢,增加结构质量降低质量数,同时液氢储存温度过低(-253°C)增加发动机设计难度;液氧/煤油由于结焦及积碳严重,限制了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的最高温度,进而限制了效率。

液氧/甲烷比冲高于液氧/煤油,不易积碳;工业级的液化天然气均可直接使用,可以直接使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液氧/甲烷储存温度与空间环境温度相近,适合空间环境长时间保存;储存液氧和甲烷的贮箱体积相近,符合通用化设计标准,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以我国民营企业自研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发动机为例,所用的液氧甲烷推进剂甲烷每千克价格约为5元,低于煤油价格约为每千克15元,液氢每千克约为300元。 目前,国外SpaceX、蓝色起源均在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国内也有数家民营火箭企业都将液氧甲烷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3、可回收火箭开辟疆界

现阶段,民营火箭公司比拼的主要是研发和生产能力;未来,如何持续的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比拼的将是在可回收重复使用等方面的研发能力。重复使用是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各国火箭研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动力系统则是决定回收成功与重复使用的关键因素。

从技术层面分析,可回收火箭需要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依次完成多次点火,不断抵销掉飞行速度,再回到地面。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液体发动机推进剂成本低廉,比冲高,推力可控性强,能够反复点火,因此液体发动机是可回收火箭研究的方向。

采用了液体发动机的Space X猎鹰9号已经实现了一级火箭的回收,开启了可回收火箭的时代。在国内,关于可重复使用技术,目前仅有个别民企火箭公司在液体火箭设计过程中埋入相关接口,在未来可以增加组件或进行修正来进行复用试验。

结论:

总的来说,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民营火箭都应该脚踏实地,冷静地看待外界和资本的关注,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面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应该寻找到自己新的定位,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硬件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