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骂联想,只是想谈谈这家企业的一些旧事
作者
林登万
怒其不争,仅此而已。
责编丨查攸吟
编辑丨别致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件象征着中国个人计算机产业起源的珍贵展品——联想式汉卡。
所谓汉卡,是一种将汉字输入方法及其驱动程序固化在芯片内,做成的一种只读存储器扩展卡。
早期的个人电脑,无论存储器还是处理能力都非常有限,为了提高运算效率,特别是减少汉字输入过程中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国内企业专门研制出了这种需要插入电脑主板的硬件外设。
而联想式汉卡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汉语词组联想功能。例如,你只需要输入“联”,系统就会将自动将“想”设为后续输入项。
这种设备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率先推向市场之时,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
“联想式汉卡还有另一项特殊的贡献,就是将‘联想’这项当时的技术名称,变成了品牌、变成了公司的名称。”联想集团前董事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后来回忆道。
▲工科院院士倪光南
1989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正式改名联想集团公司。当时,和联想集团这个名称一同现世的,正是本文最初那句广告语,一段长期回荡在中国70后、80后记忆中的句子。
01
联想是如何滑入“深渊”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最初10年,联想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明星企业。
特别是其在2005年5月,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实现了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普遍被视为中国个人电脑产业崛起的开端。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曾经熠熠生辉的企业,却在2015年以后,形象日渐负面化。
如果说2016年发生的,公众对于联想旗下ThinkPad品牌产品,中美定价差异的质疑,还只能算是部分用户的不满以及与之相关的争议。那么次年发生的,台湾省联想分公司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搞“日本武士感恩祭”折扣活动所掀起的,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舆情危机了。
但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2018年5月,就在美国对华贸易战火热之际,网上突然爆出猛料:联想在2年前3GPP举办的5G方案会上,曾经“背刺”华为——联想的代表在决定数据码(长码+短码)方案标准的投票上,把票投给了高通,导致华为以微弱劣势痛失标准制定权。
舆论为之沸腾,而联想集团也深陷舆情危机,即便华为公司出面为联想说明,仍深陷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持续月余的风波,除了使联想被扣上了“媚外”“汉奸”“卖国企业”等一大堆帽子外,甚至港股市值也遭到了不小的冲击。
就在“背刺”事件的舆情逐渐缓和之际,9月14日,英媒《The Inquirer》刊出一篇文章,标题竟赫然写着——《联想CEO:“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Lenovo CEO: '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
而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则更加令人无语:
杨元庆答关于为什么联想能够摆脱华为和中兴的危机(Yang 'YY' Yuanqing on why Lenovo escapes the flack that Huawei and ZTE suffer)。
如果说4个月前的“背刺”事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只是两年多前的旧事。那么在美国对华贸易战如火如荼的这当口,一家中国顶尖企业 的CEO,居然尝试和中国进行切割,实在很难不让国人感到愤怒。
尽管联想官方和杨元庆本人,一再强调那番言论只是答英媒所问:
那句“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只是在强调企业一直进行的“国际化”努力。
至于副标题,那只是杨元庆对英媒解答联想如何避免遭到美国制裁影响业务……
这样的解释当然无法服众,毕竟洗这个地的难度是传说级的。
最终,愤怒的网民,开始转移攻击目标。从最初的针对联想这家企业,转向针对高管个人。
杨元庆首先遭殃,而在他之后,则是一手提拔起他的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
2019年5月24日,已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登上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讲台,开讲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如何实现自主可控问题。
节目期间,倪光南提及了和联想的一些往事,并引爆出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当年联想内部,所谓“技工贸”和“贸工技”路线之争。
时隔25年对旧事的一番闲话,却因为网民对联想普遍的恶感,竟又成为了网络热议的焦点。
当年年末,有关柳传志和杨元庆等联想集团以及联想控股高管的薪酬问题,又开始中文互联网中文社区“走红”……
至此以后,无论是联想集团抑或是上层实体联想控股,在国内网络舆情问题上,似乎是再无宁日。
不久前司马南的“六问”,本质上只是近六年来网民对联想诸多质疑的回响而已。
几年来,联想集团以及联想控股高管的“天价薪酬”,和的所谓联想的“买办思想”“美帝良性企业”等一起,已逐渐和“996工作制”“算法压榨”等网络负面词汇合流,成为中国现代互联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负面象征符号。
曾经闪亮的明星企业,正开始变得黯淡。
02
联想企业与柳传志
想要明白联想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就必须退回过一切的源头。
1984年,正值改革开放后第一波“下海”浪潮。
在北京中科院计算技术所所长的鼓励下,计算技术所里的人事干部柳传志,与时任科技处处长的王树,以及一位研究员张祖祥一起,会同所内另外8名同事,总计11人,带着中科院专门划拨的,在当时堪称巨款的20万元启动资金,投奔轰轰烈烈的下海创业大潮。
起初,倪光南不在这11人中,因为当时他还在加拿大担任访问学者。
▲计算所公司成立之初,联络地址为计算所的传达室
为了能给自己的创业计划开个好头,这最初的11人群策群意,起了一个即便现在看起来依然颇高大上的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科技发展公司。
正是本文开篇那个“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
又是计算技术,又是新科技的,这个名字听着响亮,然而和当时大多数“发展公司”一样,这家企业最初干的只是“倒爷”的活计。
根据后来柳传志等人陆陆续续流出的只言片语,其先后倒过电子表、电冰箱和彩电。总之,什么热、什么流行,就去倒腾什么。
当然,都没赚到什么钱。
很快,眼看启动资金就要耗尽。正在众人焦急之际,有香港关系的柳传志突然灵机一动,通过其父柳谷书的关系,在香港弄到了一条个人电脑的货源。
时值大陆第一个个人电脑热潮兴起,这可想而知是个多么珍贵的机会。
▲最初,计算所公司多次更换营业场所。图为搬出传达室以后的地址
倒电脑配件的生意,令计算所公司免于破产之厄,站稳了脚跟。当然,从计算技术所走出来的这批人,最初到底是没堕了科研人员的志气。
柳传志等人很快就意识到,只靠倒买倒卖做个转手生意,虽然四平八稳却毫无技术含量。而且时值改开早期,各路大神可谓是“八仙过海”,柳传志的香港关系不足,以让事业长期稳定下去。
正值80年代中期,当时进口的计算机搭载的可全都是英文系统。想要更好地开拓市场,非要一种可靠的中文文字系统支持不可。于是,计算机用汉语显示和输入系统,即上文提及的汉卡,就成了当时的热门。
后来鼎鼎大名的倪光南院士,此时刚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访问研究员归来。恰好,他正在开发出一种具备汉字联想能力的新型汉卡。
柳传志和倪光南是认识已有十年的老关系,两人最初于天津干校下放劳动期间结识,并彼此互相钦佩,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在闻知倪光南的工作后,颇有眼光的柳传志立即前去“三顾茅庐”。
而为了邀请倪光南加入计算所公司,他拿出了近乎恳求的态度,并许诺答应其一切条件,最终将这尊大神“搬”入了公司。
▲联想式汉卡的热卖,使公司营业地开始像样了起来
凭借联想式汉卡积累的第一桶金,加之背靠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迅速崛起。从一家贸易公司,迅速变身当时中国发展最快的科技企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讯基础设施的提升,发展集群通讯技术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2年,在3年前已更名联想集团的计算所公司,在总工程师的倪光南领导下,投入了自主知识产权大型程控交换机开发工作。
▲LEX5000大型程控机验收仪式现场照片
至1994年元旦,联想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程控交换机基本开发完成,被命名为LEX5000型,并在当年下半年通过验收被列入政府采购。
倪光南想立即投入后续机型开发,但柳传志此时却有了不同意见。
早在4年前(1990年),首台联想品牌电脑已被生产出来。从此,这家企业从一个进口电脑部件的代理商,转变成为拥有独立品牌的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并据此跻身“火炬计划”。
▲联想首台自主品牌个人电脑
此后,公司的个人电脑生意越做越大。1992年,又进一步推出了家用电脑概念,并以联想1+1家用电脑的产品名,投入到国内市场,成为了当时个人电脑中的高端品牌。
个人电脑业务,令联想集团收获颇丰。就在倪光南带着联想的技术骨干,推动LEX5000型程控机的国家验收之际,集团已经凭借个人电脑业务,成功在香港上市。
LEX5000在整个1994年为集团带来了近300万的纯利润。但其研发周期长,存在失败的风险。相较而言,采购电脑配件并整合,然后以联想品牌推出的个人电脑,虽然利润相对较低,但随着国内个人电脑市场的大爆发,集团只需要不断更新采购硬件并简单扩产,就能实现越来越大的盈利。
柳传志最终以“会赔本”为由,叫停了大型程控交换机后续产品的研制计划。而这也导致了他与一心搞研发的倪光南之间,产生了深刻的裂痕。联想集团初期所谓“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也源于此。
▲曾经的两人,是驱使联想前进,最为重要的双驾马车
至1999年初,倪光南因为举报联想集团借款给吕谭平扩股的风波,与柳传志走向了彻彻底底的决裂。
最终,这位后来成为工科院院士的技术大拿,被昔日的故旧,用商业规则“踢”出了联想集团的决策层。1999年2月2日,随着董事会的一纸解聘决定,联想这家企业也告别了它的青春时代。
此后所有的“果”,已为那刻之“因”而种下。
03
“技工贸”与“贸工技”争议的背后
倪光南的“技工贸”与柳传志的“贸工技”之争,普遍被外界视为联想这家企业走向的分界点。
倪光南认为,联想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必须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当时,既然国家已经把大型程控机列入核心计划,并对自主产品给予扶持,那么联想就应该一代又一次把这个设备搞下去。
▲建国以来的经验,使技术自主被铭刻进了国人“基因之内”
通过对于核心“技”的掌握,再去参与到组装、整装事业这个“工”,最后才去开拓市场实现“贸”。也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后两个环节掌握主动,真正做大做强。
但柳传志并不这么看。对其而言,当前掌握的市场,才是第一优先位的。
其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状况说明,中国的个人电脑市场潜力极其巨大。联想仅仅凭借维持稳定的配件采购渠道,并在国内进行本地组装,即可源源不断向市场提供联想品牌的PC机,获取稳定的利润。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展示出来的趋势意味着,随着个人电脑需求量的逐年增长,只要紧握住“贸”并努力搞好这个“工”,企业就很容易做大。
而至于那个“技”,在他看来大可以后再讲。
看法和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两人的根本性分歧,并最终走向决裂。
今日,许多人将此视为柳传志的短视和愚昧,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今天的所有这些结论,都是站在今日的结果之上得出的。
实际在二十余年以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人,都并未认识到今日中国能有如此的成就。
▲1995年的北京网吧。当时,电脑已经开始步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能够买一堆电脑配件攒出一台兼容机,就已经算是一种不小的成就。笔者的首台电脑是一部兼容机,于1997年购置。
放眼当时路边的电脑店,无论负责装配的员工还是接待顾客的经理,人人都是西装革履。毕竟,个人电脑在当时是一种高端设备。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人能够料到,十年后从事同样工作的那些人,会以“装机民工”来自嘲。
街边售卖电脑配件并提供攒机服务的小店尚且如此。更何况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整机品牌,当时已经开始考虑定制化问题。不但能够主动要求境外供应商进行特定配件生产,还可以国内顾客考虑适装软件和解决售后服务问题。
所以就当时的环境与市场来看,确实有一个明摆着的相对轻松赚钱的渠道。所以柳传志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也没什么阴谋论:
既然沿着现在的业务干就可以了,那么何必再劳心费力冒风险?
更何况,他还有另一个非常巨大的凭借——政府采购项目。
▲从本世纪初开始,电脑化办公推动大量政府采购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爆发的个人电脑需求一同到来的,还有越来越庞大的政府采购需求。
在当时,能拿到政府采购订单的,都非一般人。但柳传志确非“一般人”,因为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领取第二份律师执照的,前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柳谷书家的长子。
1984年,63岁的柳谷书创办了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一任总经理。此后十余年内,一直尽心竭力帮助中国企业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在政商两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这位一手推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
▲柳谷书,中国知识产权界的传奇人物
而作为柳谷书的长子,柳传志则毫无保留地获得了其父在政商界的人脉关系。
政商关系强大,不但意味联想在商业渠道上可以更加强大,同时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拿到大笔政府采购。当然,后者与当时国内个人电脑整机厂商的排名也有关系,毕竟联想在当时就已经是国内最知名的整机品牌了。
毫无疑问,以柳传志的角度来说,其选择合情合理,也符合经商的基本原则。
然而,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有智慧卓绝,能够洞悉十年以后,乃至久远未来者的。
04
联想的悲剧
提到联想的过往,不将华为拿来进行对比,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倪光南正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开发LEX5000之际,华为的任正非正经历巨大的挫折。其带领华为公司全体员工,砸锅卖铁凑钱开发出来的JK1000型程控机,在官方采购中,败于外国供应商的先进产品。
▲上世纪90年代的任正非
开发后续更先进型号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谁给华为拉来1000万贷款,(他就)一年不用上班,工资照发!”,在那段近乎山穷水尽的日子里,任正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然而华为终究是活了过来。
即便后续型号,被称为“万门机”的C&C08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起初问题百出,但华为仍依靠派出技术人员驻点提供24小时维护,取得了多数用户的理解和支持。而华为也通过使用积累,在几年内陆续修复了大多数问题。
最终,“万门机”的出货量达到了六位数。
华为公司不但存活了下来,此后还在集群通讯的道路上越做越强,越走越远。
可悲之处在于,就在任正非的员工卷着铺盖,在用户那边提供24小时驻守服务,努力修正各种层出不穷问题之际,倪光南和柳传志这对十几年的老交情,却因为是否开发下一代产品的问题,开始迈向决裂。
做人很多时候不能太“聪明”,要搞技术做研究的人,尤其如此。而柳传志的问题就在于,他实在太聪明了,太过功利——反正同样是赚钱,从规则和资本操作中有的是办法,手眼通天的柳传志,又何必去和那些没什么路子的企业主们“一般见识”呢?
更何况他从父亲那边,活学活用了各种规章法律的操作手法。
关于这位中国商界教父操作资本玩弄规则的段子,流传在外的有相当数量,也使我们难以从中辨别真伪。在这里,就用一个他本人亲口说出来的故事——
2013年5月26日,在央视的“对话”栏目播出的《柳传志的“中国梦”》中,其本人公开说过这样一段话:
请杨元庆又当董事长和CEO的时候做的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他自动不是我要求的,但是我希望他能那么做,他贷款了几十个亿,买了联想8%的股份,成为联想第二大的股东,这我就放心了。
这个“贷款了几十个亿”去买自家企业股份的事,到底是真是假我这里无从知晓,也难以查证。但既然柳传志8年多前能公开在央视节目中当着亿万观众,被以一种解读大智慧的态度说出来,想来也是假不了。
而在2010年以前,联想集团8%的股份每年能派多少息可想而知,所以从银行贷款几十亿去买股份这事,如果真能搞成,也着实称得上资本运作中钱从左手口袋换右手口袋,最后当事人自己躺赚的神奇操作之一了。
显然,若一个人立志求财并有这般手腕,那他又为什么要去幸幸苦苦冒险投资研发呢?
整日将“格局”这个词挂在嘴上并不是一种好习惯,但描述柳传志的问题,乃至早已和柳传志本人深刻捆绑在一起的联想,似乎只有用“格局”来诠释一切了……
曾经浩瀚如海的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在仅仅十余年时间后,开始走向饱和。
收购ThinkPad这块金字招牌,为联想在笔电这个新市场内又争取了十年时光。随后,在经历了收购摩托罗拉获取智能手机技术,以及之后堪称失败的联想推出自主手机以后,联想公司和中国经济一起,迎来了所谓的“新常态”时代。
专心当个组装厂赚差价,如果要获得新技术就靠收购。曾经的联想是如此操作的,并由此实现了“做大”。但当市场开始饱和,扩产增量的套路再也行不通以后呢?
联想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名为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上级实体,就此诞生。是时候直接操弄资本去收割了……
用一个武侠一些的结尾,来结束全文吧。
当年那个鲜衣怒马驰骋天下的少年,突然放下了手中的宝剑,开始圈起良田美宅。
二十年后,昔日自己那些岌岌无名的同伴甚至对手,已经成为了名满天下的侠之大者。而日渐肥硕的自己,正瘫在自家豪宅的软榻上,在婢仆的环绕中,听着昔日敌友们的传奇故事,回想着自己年轻时代仗剑驰马的青葱岁月。
这是幸呢,亦或是不幸?
最新活动更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免费下载】TE暖通空调系统高效可靠的组件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德州仪器嵌入式技术创新发展研讨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